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中国航母计划出台始末 购“瓦良格”花两千万美元

大众传播时间:2017-02-16 02:20:57

简介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航母计划出台始末 2011年7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军方第一次正式承认了“瓦良格”号的存在。从8月上旬开始...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航母计划出台始末

  2011年7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军方第一次正式承认了“瓦良格”号的存在。从8月上旬开始,关于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试航”的消息不胫而走,然而,也许是因为台风“梅花”的突然造访,“瓦良格”号至今依然静卧于大连造船厂的船坞码头中。据海军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中国第一艘航母预计在明年八一建军节宣布成军,正式交付海军服役。

  从1970年4月中央军委下达“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的命令开始,中国的航母计划经历了三次起伏。直至1992年,一位军事院校老师偶然听到“瓦良格”三个字,航母计划才走出长达二十年的论证阶段,迎来机会的曙光。而从决定买下这艘大船,到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获得批准,十多年又过去了。

  这几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建后的“瓦良格”号是怎样一种装备?它将给中国海军带来什么变化与考验?《中国新闻周刊》独家采访了参与航母计划的核心人员,与读者分享关于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传奇故事。

  中国第一艘航母诞生记

  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诞生,似乎应了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本刊记者/韩永

  7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

  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郑明注意到,对于“瓦良格”的描述,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用了 “废旧”二字。“中国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这个‘废’字用得挺妙。”郑明说,这既是 “瓦良格”号航母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外国企业无奈将其出售的历史悲情,又反映了中国引进航母技术跌宕起伏的过程。

  作为中国航母论证、考察有关过程的主要参与者,郑明对个中曲折记忆犹新。

  而对于这个戏剧性的过程,中国船舶信息中心研究员、中船重工集团军工咨询委员于瀛将其总结为“三次浪潮”。

  昙花一现的论证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当时在隶属海军建制的第七研究院十四所负责世界水面舰艇总体发展研究工作的于瀛,随领导去院里开会。会议组织方在电话里特地提醒说,不能带笔和笔记本。

  在这次会议上,该院一位副院长宣布了一条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从即日起,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

  这是建国后第一道开展航母研究的命令。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曾经力推航母项目,并提出“30年建造10艘”的计划。但在1946年中国内战开打后,这一计划成为泡影。

  对于瀛来说,这道命令下得有点突然。此前,于瀛所在的714所正面临被撤销的命运。

  院里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研究航母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什么优缺点,关键技术是什么,怎么用,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这一年,中国正处于与苏联全面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缓和的时期,安全形势很严峻。美国的无人侦察机经常光临中国的领海,在海空领域技不如人的中国军队除了表示抗议外,办法并不多。中国的第一次航母论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在武器研制上的突飞猛进,是这次航母论证的另外一个背景。时任中央造船领导小组组长的李作鹏在其回忆录中称,1968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1969年5月,常规动力舰开始批量制造;1970年4月份,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李作鹏说,中央军委的主管领导见此形势很高兴,提出要建航母,要成立海军陆战师。

  当时,中国正处在“文革”的间歇期。政治上稍有喘息,经济上又风生水起,工农业虚报产量的浮夸风此起彼伏。中国船舶第七研究院原副院长尤子平说,当时关于航母的决策,不仅是上层几个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左”的思想的产物。于瀛则认为,这和中央发展海军的思路一脉相承。“毛主席50年代就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当时,在缺少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相关领导对航母几乎一无所知。媒体上除了反对航母的口号式报道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相关信息。“航母是什么,里面有什么,都要从科普开始。”于瀛记得,当时所里隔三差五就会来一拨人,咨询有关航母的信息。

  这场由中央军委发起的论证,具体的组织者是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刘华清,当时刚从国防科委副主任的位子上离开,担任“船办”主任。

  1970年5月中旬,于瀛和张日明赶往海军大院,向“船办”汇报。“那时没有现在的电脑手段,为了说得形象点,我们把航母的照片放大到最大尺寸,再把三合板一拆为二,上面涂上蓝漆,把航母的照片打上去。当时这叫‘拉洋片’。”

  刘华清听得很认真。汇报结束时,他对张日明说:“胖子(即张日明,刘华清任七院院长时,张日明是其属下,彼此很熟悉),你讲了这么多,我一下子也记不住,你能不能给我出一个小手册,我给领导汇报的时候可以看。”回来后,于瀛和张日明连夜制作了手册,第二天给刘华清送去。

  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刘华清说:“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

  但这一过程到了1971年9月份戛然而止。毕竟上级是那些领导人,当时李作鹏没有传达,参加论证的人也都不清楚。这次论证最终不了了之。

  于瀛说,这一次论证终于使一批人开始思考航母使用和战术技术要求等,虽然留下来的成果不是很多,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后果:国人的航母意识开始增强,航母的各种书籍也开始出现了。描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二战电影《虎虎虎》开始在国内播放——正是从这场战役开始,二战中的海上大战开始转入航母模式。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