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王韬

大众传播时间:2016-07-08 17:04:56

简介  主办了第一份中国人自己的报纸《循环日报》。...

甪直镇上的王韬纪念馆

甪直镇上的王韬纪念馆

王韬被称为“晚清失意儒生”,现在甪直的纪念馆里,有他的生平和功绩介绍,他主办了第一份中国人自己的报纸《循环日报》,首开社论先河,欲利用舆论阵地,办出中国人的《泰晤士报》。而这张报纸的背后,隐含着王韬的几多失意,他曾上书清廷,未被重视,后投书太平军,依然遇冷。后因罪被李鸿章通缉,逃亡海外,欧洲、东南亚都留下他的身影,他力倡西学中用成为必然。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之前,特地去拜访王韬,请教救国方略。

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王韬

【壹】

王韬祖上曾是官宦之家,但到了爷爷这一辈就渐入没落,据说是缘于乐善好施,广散善财。其父是个神童,支撑着全家的吃喝拉撒,并力主儿子读书考榜,但王韬中了秀才后,一直失意考场,从此沉迷声色,常常醉倒秦淮之畔。父亲去世后,他带着家人去了上海帮助洋人办事,在这个过程中,他热衷西学,从此一生为之倾心学习和力倡。

当太平军与清军在苏州激战时,这个苏州人积极投书政府,献言献策,临危授命为民兵营负责人。结果,他不过只会纸上谈兵,不善实战,从此遭到职场冷遇。这时,王韬又写信给太平军李秀成,详述清军软肋,主张太平军主打清军,而避开洋人。倒霉的是,这封信却被清军截获,他就此成了清廷通缉的要犯。

在原洋雇主的帮助下,王韬躲进了英国领事馆,住了大半年,清廷多次为之交涉,但英方力保王韬。但长躲着也不是办法,王韬的母亲在此期间连受惊吓,含悲而逝。

1862年10月,王韬乘坐英国人的船逃亡香港,他心情沉重,若有所失,作诗道:“从今便作天南叟,忍住饥寒阅岁华”。当时许多朋友因他是“要犯”,不敢亲近。后来还是他的英国朋友帮他在英华书院找了份工作,参与由英国人理雅各主持的中国经典翻译工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益于王韬少时的读书兴趣,他无意中协助翻译的中国经典之《诗经》、《论语》、《春秋》等书于十九世纪在西方引起了轰动,其译本直到今天仍被作为经典译本出版发行。

理雅各深知王韬的学养,回国后就力邀他做“西游记”。1867年12月15日,王韬离开香港,实现了少时梦想,开始了欧洲之旅。

【贰】

在此之前,中国人西行欧洲的,多为大胆走出去的商人,间或有一两个办差的小官员。王韬是个有心人,他人在国内时,虽然常流连于风月场,但心里仍怀着一个救国梦。因此,他特别留心于中国将来可能或必然引进和发展的文化和科学项目。

历经40天后,他首先到了法国巴黎。他像个称职的记者,一一记下了这个城市的细节。譬如他对巴黎的绿化描写:“市廛之中,大道广衢,四通八达。每相距若干里,必有隙地间之,围以铁栏,广约百亩,尽栽树木,樾荫扶疏……盖藉以疏通清淑之气,俾居人少疾病焉。”如此白话,叙述的正是绿化对于城市居民的好处。

在参观了拿破仑所熔铸的铁炮展览馆,以及卢浮宫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巴黎女子学校后,他觉得真是太奇妙了,博物馆的建筑远胜于政府,展品琳琅满目,摆设整齐,分门别类,洋洋大观,游者均叹为观止。何时中国也能有这样的文化窗口?

接着他又去了英国。此间两年多时间,基本都在英国度过。英国的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让他觉得天朝太落后了。街道宽广,中间是行车道,两边是人行道,交通设施是木头做的,立在路中,井井有条。每天清晨,都有洒水车打扫街道,地下水道,吸收污水。自来水接到了千家万户,居民家里不烧柴火,用的是煤气。电信局修的很漂亮,邮电分开经营,生意大好。

来往乘坐火车、旅馆乘坐电梯,参观机器印刷厂……先进的机械化,无不让王韬为之惊叹。尤其是在参观了英国人参政两院及司法审判后,他更是为之倾心,觉得这种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是官民平等的。他认为,这种政治之美,是西方多国正为之学习的,“是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种论述,比后来的康梁力捧君主立宪,引发的戊戌变法早了整整二十年。

【叁】

当然,王韬在漫游中,并非一味倾慕和学习,他还注重双向交流。他以一个自由的文化人身份,开展着中国文化的传播。

早在国内时,一直不得志的王韬就有个习惯,善辩,并喜欢演讲。到了国外,不少机构和大学更是积极邀请他开展演讲。其中有一次,理雅各陪同他到了英国最高学府牛津大学做演讲,讲的中英关系。在演讲中,他介绍了孔子的仁爱之道,说明中国人的善良和忠厚。并叙述了中英文化和贸易来往的历史,说明其中的玄机和困顿,并呼吁英国有识之士能够消除敌对思想,更真实地认识中国人,从而相互和睦相处,开展各方面的交流和交易。

王韬真诚的演讲,赢得了牛津师生的喝彩,有人还高声叫好。另在爱丁堡大学的演讲,他则阐述中国儒学的经典,一连讲了两天,听众不少人男女都是站着听讲。看这么多人来听讲,王韬也很是兴起,为了更具象些,他高声吟诵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无不击节叹赏,谓几如金石和声风云变色。”当时在苏格兰,因着这个中国夫子的来临,孔孟之道一时成为了时髦。

演讲中,王韬最为激愤的是抵抗鸦片到中国,他说,中国人仁义,愿意与一切西国来往贸易,但不是无原则的,丝绸、茶叶的来往,不会对中外造成伤害,应该加大,而鸦片对中国人只有害无利,应禁止。他的义正言辞,引起了下议院议员劳爱的共鸣,此后正是他发起了废止鸦片贸易的社会活动。

【肆】

对于王韬西游的过程,今天的学者有评价:“曾经沧海的王韬,已经由一位风流自赏的唐伯虎,变成了忧国忧时的魏默然。”其中所称的魏默然虽写作有《海国图志》,但对海外仍是一知半解,不及王韬来的彻底。

在当地,王韬观察西洋镜,他自己也成为了“东洋镜”。在英国乡间,王韬常常被围观,男女老少围着他看来看去,有的人还把他当成了女人,应该是与辫子有关。巡警发现道路堵塞,怕伤害了这位中国秀才,为之疏通解围。不少女人还对他身上的衣服起了兴趣,问他哪里能买到,甚至让他脱下来看看。拍照合影者,更是不少,有的还特地把照片放在客厅内“显摆”。他深入民间社团,与酒馆女郎交流,满足当地人索求中国书法的要求,就连当地人男女恋爱也都做了调查,让王韬充分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西方。同时他也积极为中国辩解,譬如当地媒体报道曾国藩有意封闭洋人,闭关锁国,他为之辩护,澄清真伪。

1870年元旦,他在临走时,将所携中国书籍捐给大英博物馆,称赞之声延续至今。

而他的欧洲游历,也改变了清政府对他的看法,1875年,清政府派郭嵩焘等人赴欧时,还特地到香港拜见了这位“欧洲通”。

回到香港后,王韬深知舆论的重要,1874年2月4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循环日报》,率先开设专栏社论,并有主打“中外新闻”,既是对国内人的开眼,也是对洋人开了一扇交流的窗口。王韬每期都写社论,主导“记者乃无冕之王”的舆论意识,在中国的政经史和新闻史上写下了凝重的一笔,林语堂后来送他美誉“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王韬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