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老党员不忘初心:共产党员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七一前夕人民日报曾发出这样一问:中国共产党能战胜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吗?近日,郑言江联合凤凰网走进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南疆四地州,专访了多位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他们对上述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
关注“郑言江七一特刊”,听听新疆基层党员干部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所说的“不忘初心”。
团结新村支书朱德荣:"对农民不要去吼"
前年春天栽的杨树四五米高了,村庄四周是连绵起伏到遥远的沙丘,这是和田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气温超过四十度,沙尘天下红屋顶蓝屋顶的村庄好像建立在荒芜的外星球上一样,令人产生了梦幻感。
团结新村的出名有两大因素,第一是建立在本无人烟的干旱沙漠里,这里离和田市区三十公里;第二在于它是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探索。比起杂乱无章的传统村庄,它更像一座白纸上规划的新城,一切是照图纸来建的,住宅区和生产区井井有条,道路笔直林已成荫,人口也有相当规模,五百三十四户,两千两百人,主要是汉族和维吾尔族,迁入时的比例是一比一,社会成员之间并不熟悉,这样一个陌生社会如何管理?有什么问题?关注郑言江对和田市团结新村党支部书记朱德荣的专访。
朱德荣健谈,你不插话他会滔滔不绝说下去。采访中他不时会接到电话,汉语、维吾尔语双语随时在线,切换自如,我们时常因为他的语气和表情忍俊不禁。新村迁入人口时组织部门挑中了他,他就来当了新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和田地区唯一的汉族村支书。
上午阿达西,下午亚克西,语言要时间
郑言江:我们刚才访问了一对邻居,隔着一条路,都表示关系很好,汉族过春节、维吾尔族过古尔邦节时彼此来家里拜年,平常走动也多,可是他们都叫不出对方的姓名。
朱德荣:我认为很不错了,村民之间相处还不到两年时间,村子是一四年二月开始建的,八月竣工九月进人,熟悉语言是需要时间的,对不对?你看我维吾尔语讲得溜溜的,这是几十年打交道的结果。我来之前干了很多年蔬菜技术员,天天跟维吾尔族农民打交道,自然就学会了语言。我感到,更多的生产活动才能产生更多的机会,交往多了,语言就慢慢熟悉了,大学生考英语还十来年呢,对不对?人是很奇怪的,城里门对门邻居还有不认识说不上话的呢,对不对?不是住在一起就自然解决了交往的问题,你得经常说话,怎么说话?那就得打交道,就要有打交道的需要,今天我要翻地,就跑到对门借坎土曼去了,今天茄子叶子怎么打蔫了,是不是生病了,我到对门问问咋回事。一来二往,上午阿达西,下午亚克西,会说的话一天一天就多了。
我也举一个例子,刚才看到了吧,那个小男孩用汉语喊我朱书记,他三岁,来这里时才一岁,她妈妈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经常带他来村委会,跟他说话的机会自然多,他上幼儿园又是双语的,就很自然会说一些汉语了。汉族孩子也是这样,也能唱几句维吾尔语歌曲。学语言就是这样,玩在一起交往多了,就会了,需要时间。
村里小学中学幼儿园都有,老师都是考过来的特岗老师,自治区教育厅统招来的,工资待遇还不错,干三年以后还有编制,都是双语老师,汉族孩子少数民族孩子在一起接受教育,一起长大,学生之间,老师之间,感情都非常好。
我们村现在有一千一百五十座大棚,占地面积一万亩,就十来个人管一万亩地。村民多,事情杂,多数干部对汉语不是很精通,管理也是有困难的,这两年,我们双语学习,互相学习,干部的语言能力也有所提高,管理也相对简单了。
话说得太高大上了,村民听不懂
郑言江:村里有广播站,广播啥内容?
朱德荣:早上起来放放音乐,也讲新闻,党的政策。广播员三十多岁,妇女主任兼着,专门选拔出来的双语人才,中午还在广播上通知停水的事。
郑言江:村里年轻人多不多?又是怎么管理的?
朱德荣:我们村是新村,基本经济来源就是种大棚,种大棚以前一年好的也就一万元,这两年国家扶持,我们也努力改进技术,收入好的五六万,差的也有两三万。村里汉族主要是中老年,儿女大多考出去或者出去工作了,年轻人中维吾尔族多一些,可能还是语言问题,出去打工的机会少了一点。
六七月温度高,地里活不多,我们提倡农民尽量打工,企业进来施工活多,每天能挣一百多,秋天买肥料要四五千块,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对年轻人讲要有正确的财富观念,要努力赚钱,赚了十块钱,给父母两块,留两块零花,剩下的钱可以做本钱,要节约,不浪费,要感恩,要学会做人,有钱了不要乱花,要孝敬父母,存点本钱赚更多的钱。村里从来没有过民族纠纷。我长期在基层,就用土办法去教育。我从小在这里生长,对农民不要去吼,对他要讲道理,你把道理给他讲明白了,他都会听。尤其那些年轻娃娃,要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育,教他们怎么做人,怎么感恩,不懂就来问,想法子教,想法子带。村里也重视去极端化工作,除了自己讲,还邀请了市里的农牧民宣讲员来讲课,大家也爱听,每次两百多人。村里风气好,大家也是看到了和谐的好处。
我更像个闲事科长,村民有啥事都找来,摩托车在市里被交警抓了找我。年轻两口子吵架了来找我,男的喜欢喝酒,赚了点钱买酒喝,喝了打老婆,我说,酒嘛,可以喝,但是老婆不能打。好了一年多,前阵子卖西红柿卖了点钱,去市里乱花,女的知道了又来找我,我就给他说,你钱多的没地方花,你把钱放我这,我给你好好存着,你要花你找我拿来。他知道错了,现在就挺好的了,也不吵了。
别看我土,土也有土的好处,真派干部来的话还不一定行,因为上面的他说的话太高大上,农民听不懂,理解不了就接受不了,我不一样,我用土话说,好话说,大道理说,用自己这些年的亲身经历说,农民能接受。
郑言江:您认为团结新村的好处在哪里?
朱德荣:分房子时都是岔开着分的,汉族一户,少数民族一户,这样子岔开分,为了促进邻里团结和民族团结。团结新村建立的方式好,虽然是试点搞探索,但是好处已经看到了。村里没有民族之分,各民族都是很有爱的。
有一对夫妻,男的是东北人,女的是本地的维吾尔族,家里三个孩子,老三七个月大的时候男的病逝了,他的好朋友,一个甘肃男人就娶了这个维吾尔族女的,照顾好兄弟的遗孀和三个孩子,现在一家人生活非常幸福,大女儿嫁给维吾尔族,大儿子娶了个汉族姑娘,小儿子在当特警,家里那个一岁半的小孙子可爱得不行,汉语维语都能听懂,还经常跑来我们这玩一会,我们都喜欢得不行。
郑言江:新村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朱德荣:先说困难,从整个村子的角度来看,最大的困难就是地和水,除了大棚种植,我们特别想发展一些别的,尤其是养殖方面,不管种植还是养殖,都需要地需要水。现在水是机井水,就等着引进地表水,把苜蓿种出来搞养殖。想要地,给政府报了说了,上面还在讨论考虑,有个过程。大棚虽然是每家两个,加起来还是不够种,农民舍得力气,两个棚那点活不够干。
新村成立了合作社,我挑头,从选好品种到种植技术再到后面卖菜,都给他搞好。育苗是农技站的人在智能温室里弄,不是为了卖,就收个成本,就是给人民服务。合作社也是这样,就是为了帮村民把菜卖出去。现在这么多大棚,和田市的菜价是平抑下来了,将来还要增加大棚,光和田市是消化不了的,合作社要把这么好的绿色蔬菜卖到更远的地方去,这才是出路,不能种出来了卖不出去。
还有一个就是,目前还没有文化生活,广场还没建好,正在加快速度,没个地方不行。今天上午自治区政法委的领导来了,建议我们抓好文化生活,这样就丰富完美了。我也在设想,年底哪怕是能有一百个人搞双语合唱,搞成也很不错。广场投入了五百万,占地二十亩,比和田市广场都大,到八九月份了建好了,各族村民一起来广场跳个舞唱个歌,也能弄成一景。还要开个服务中心,做满月啊结婚啊,有个活动场所。
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么简单
郑言江:您自己就是技术能手,怎么看待现在的党支部书记这个角色?
朱德荣:我当了十四年蔬菜技术员,挨家挨户指导种菜的那些技术上的活。一一年和一二年,自治区科协奖了我七万块,都是奖励科普上的。现在来做支部书记,没这个科普奖励了,不后悔,自治区科协领导来过村里,表扬说这是技术员队伍的骄傲。我也觉得自豪,组织上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我要对得起信任,要做好工作,要把党支部建设好,党支部强壮了,就能为村民谋幸福。几千块钱,比村里老师的工资低,但这不是钱的问题,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么简单。
村支书贾库拉·穆孜塔帕:"我得带着大家脱贫啊"
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苏木塔什村党支部书记贾库拉·穆孜塔帕
拍照的时候,郑言江注意到,贾库拉·穆孜塔帕面前被翻得合不拢的书,是一本双语版(柯尔克孜语·汉语)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苏木塔什村,在中国最西部边防大州克州阿合奇县西边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全村280户、1276人,有两个小队,一个牧业区。全村均为柯尔克孜族,有党员46人,共青团员27人。
村民的生产可不管是不是周末
郑言江到苏木塔什村时,迎面碰上刚从办公室出来的贾库拉·穆孜塔帕,他准备去看看村民家的羊怎么样了,“农民的工作不好做,这里脱贫任务重,虽然是星期天,村民的生产可不管今天是星期几。”
贾库拉·穆孜塔帕,今年42岁,在苏木塔什村当了十年的村支书了。他告诉郑言江,从小想当兵。1994年,高中毕业等年龄一到就报名参军了,在昌吉军分区当的兵。当兵第二年,因为在部队训练、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被推荐入党。他的普通话也是在那时候学的,“那时候学习就是边听、边写,现在报纸、材料、公文都能自己看。”
我得带着大家脱贫啊
村里的工作很多很多,“老人孩子我都认识,我是大家选出来的书记,我得带着大家脱贫啊”,这是贾库拉·穆孜塔帕当下很重要的一块任务。
贾库拉·穆孜塔帕告诉郑言江,苏木塔什村主要种植白头大蒜、小麦、胡麻、玉米、土豆等,大蒜卖得最好。过去三年来,村里协商一致,主抓大蒜和小麦种植,大蒜一亩地能卖6000块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在牧业上,贾库拉·穆孜塔帕主要抓品种改良。“以前农民羊肉量特别少,价钱不高。现在品种改良以后,一只羊可以卖到1200多元。”但品种改良的过程最初并不顺利,“以前村民不相信品种改良,因为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在农村做工作,老百姓要见到实惠才肯接受,怎么办?
贾库拉·穆孜塔帕先在示范户家里养羊,到了第二年,拉了一头改良羊过来给村民看,就支持这个事了。因为工作量大,现在全村还有20%的农民没有加入进来。
贾库拉·穆孜塔帕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我是从穷家庭里出来的,我知道穷日子是什么感受,我要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让人们早日享受到和谐社会的好政策。”
开展工作三步骤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村民支持我,我已经当了10年支书了。这些工作都是应该干的,我把以改善老百姓生活当主要目标。”贾库拉·穆孜塔帕告诉郑言江。
农村工作怎么做?贾库拉·穆孜塔帕开展工作有三个过程:第一,召集党员开会,大家一块商量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干活。第二,找村民代表,开村民代表大会,协商这些工作。第三,开村民大会,在村民大会上安排这些事。谈起村民大会,贾库拉·穆孜塔帕说,“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听,这样可以确保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我们这里每个星期一都要升国旗”,贾库拉·穆孜塔帕告诉郑言江,要让村民来到村委会院子,给大家把村委会一个星期干的事都总结一下,再讲新的东西。至少一户来一个人,要给村民说村两委干了什么。“现在村民愿意来,他们害怕错过国家的好政策。”
为老百姓做好事能给我成就感
谈到党组织建设,贾库拉·穆孜塔帕告诉郑言江,村里的老党员经常提好意见,村里有大事经常过来商量,这10年,村里发生了好多变化。
他经常去看望老党员,给老党员讲发生了哪些新鲜事。在村里,老党员作用非常大,老党员干什么,村民都跟着干,现在村里好多工作,也都是通过老党员来开展的。在村民口中:“老党员是村里的桥梁”。
贾库拉·穆孜塔帕告诉郑言江,“在环境整治,脱贫致富方面方面做了不少事,好多人在路上拉着手说谢谢,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郑言江问村民对中央和自治区政策看?贾库拉·穆孜塔帕说,村民对党和国家很认同,比如医疗保险这个政策在农民那里很受欢迎,以前农民手里没钱,看病治病是个难题,现在“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老百姓很支持。
比如计划生育,村民以前有点怨气,对这个事不是很理解,以前他们可以生3个孩子,后来发现孩子多了更穷了,还不如生2个,把他们都养好,这样脱贫致富比较快,现在就支持这个政策。
再比如去极端化,节假日,召集民间艺人一起,老百姓喜欢热闹,还能把柯尔克孜文化宣传出去、看看科普小电影、破除迷信思想。
守土固边是融在柯尔克孜血脉里的
作为边防县,固边是大事,“守土固边是融在柯尔克孜血脉里的”,贾库拉·穆孜塔帕对郑言江说,“土地就是我们国家,看好这个边防,寸土不让。要维护好国家的利益,防范外国的人跑到我们国家扰乱我们的生活,不光彩的事不要在我们面前发生!”。他经常和守边员谈心,固边员有啥想法和困难经常和他交流,他尽可能为他们做一些事,“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尊严”。
“我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当兵入党,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没有党没有现在的好生活,好日子。我感恩党。”当了村支书后,贾库拉·穆孜塔帕想让更多的老百姓感恩党。“党像太阳一样照亮着我们,我愿意继续为党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贾库拉·穆孜塔帕要去看村里的羊了,临行前,他告诉郑言江,他相信党的政策越来越来好,他愿意跟着党一辈子。
101岁老党员米吉提:"我的一生都是共产党给的"
6月26日,郑言江来到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慕名而来寻找老党员米吉提·沙吾提。
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101岁老党员米吉提·沙吾提。
他家大门紧闭,敲了半天也没有人开门。村里的党员宝成推开门后,一位老人正慢慢地从后院走来,他就是米吉提老人,近来不小心滑倒了,胳膊受了点轻伤。
米吉提老人今年101岁了,1952年入的党,已有64年党龄。回忆起当年入党的情形,他说,建国以后,村里有一个书记叫任在功,是他的培养人。那一年一共有四个人入党,同时入党的其他三个人名字他都能说出来呢。
后来米吉提去参军了。时隔多年,他仍然记得参军时的那句誓言:“以毛主席为领袖去参军,为国家多做贡献。”在部队上,他给三个汉族战友挖过坟,去安慰他们的家人。当时一共有十个汉族战友牺牲,现在他和十户战友的子女关系都很好,经常一起吃饭,米吉提老人说:“没有这些牺牲的战友,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回忆起以前的事,米吉提老人有些伤感,“毛主席去世了,邓小平也去世了,战友也去世了。他们都是为新中国成立牺牲的”。米吉提老人告诉郑言江,当年的这些战友非常有爱心,他们互相帮助,他心里一直记着这些事情,想让他们入土为安。
参军回来,他来到波茨坦村当了四年村党支部书记,又到吾斯坦林场村当书记,干了三十多年了。。
几十年来,他培养、介绍很多人入党,有些人在喀什,有些人在乌鲁木齐,都是他培养的党员,在各地工作。
说起现在的生活,米吉提老人开玩笑说:“别人问我多大了,我就说自己59岁,这样就觉得自己年轻了,保持健康的心态。”
“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懂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多少困难。”米吉提老人说,在他的一生中,不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
聊起现在,米吉提老人对郑言江说,现在有的年轻人盲目信从,不懂得到底是谁解放了我们,谁给我们新的幸福。如果我们这个村没有民族团结的话,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老人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和村里的汉族同志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从来没有过任何冲突。
说到未来,米吉提老人说,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工作时的指示,让社会更加稳定,老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绝不能因为这些年的少数不稳定事件,而影响到我们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不能去北京祝贺党的95岁生日,但我们看到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人民在一步一步过得更好。”他特意想通过郑言江对年轻人说,党和政府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未来生活是年轻人的,年轻人要更加努力学习,让国家变得更好。
开奔驰的村支书:"村民聚到咱们这边了,心里舒畅"
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牧场村有217户、1517人。这是个相对富裕的村子,村集体收入一年有一百多万。
6月22日,郑言江见到村支书,看到他开着奔驰SUV,感到惊讶。原来他被大家选为村支书之前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之一,年纯收入二十多万。站在自己车前,他仍然有些羞涩,虽然他经常开着这辆私家车帮村里办公事。
艾海提·扎克和他的奔驰车
艾海提·扎克是1962年人,入党五年了,当村支书三年,是村里人选出来的,这几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他说“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说起自己的工作,艾海提告诉郑言江,村里事杂,好多事情都管,维护稳定、宗教工作、日常生产等。
他们村是牧业和农业相结合,地相对较多,平均一人14 亩地,主要种植棉花,还有果树,主要是红枣、核桃、梨子。牧业上主要就是养羊,全村一共有三万多只羊,村里的山羊品质好,价格也高一些,“我们这里山羊吃碱草,喝矿泉水,肉质比较好。”
现在艾海提正在着手建立农业合作社,12个人一块合作,启动资金200万,主要搞牧业,现在山羊都在戈壁区,成立合作社可以把羊集中饲养。
艾海提还在村里推广滴灌技术,将节约出来的水浇更多的地。他告诉郑言江,现在村里都在比谁家更能致富。他指着村委会对面的学校说,去年要盖学校的时候,村民主动捐了好多钱。
这几年,艾海提觉得村里各方面工作都步入正轨,村委会的凝聚力更加强了。党和政府新的政策一出,他们传达后就能很快落实。
工作中的艾海提·扎克
比如,村里水库移民搬迁的事,在拆迁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搬迁的村民,有80平方的房子是政府免费给的,想要大一点的房子,补足差价就可以了。艾海提觉得,随着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村民的认识也在提高,“现在村民都集中在咱们这边了,心里比较舒畅”。
在村里,每个星期一都要开村民大会,安排一个星期的工作,每家户主都要来。村里的办公楼本来只有一层,为了更好工作,艾海提自己出钱加盖了一层。
他当支书以后,每周要开一次党员大会。村里有24个党员,警务室、住村工作组、村委会一起学习。白天大家在地里干活,晚上学习,最近大家都在开展“两学一做”。
这些年来,村民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都很满意,每周一开村民大会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参加,“现在想入党的人特别多”。
村里比较关注民生,夏天地里灌水这样的事比较费心。“谁都想过得更好”。说起村里的变化,艾海提说,以前村里有不好的风气,现在基本没有了。
说起自己作为党员和支书的感受,艾海提说,因为党的政策比较好,自己想变得更优秀更先进,“自从入了党,我们经常学习,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五年党龄,看的听的也多了,自己提高了不少。”艾海提告诉郑言江,以前就是种地、看电视、吃饭。现在看到身边的农民各方面变化这么大,感觉很自豪、很欣慰。
一位哈萨克族老支书
当年是如何做群众工作的
卡弯· 沙德克老支书参加“塔城的山花开了丰蕴塔城”活动时,从口袋掏出一把口琴,吹奏一曲《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的旋律,令人心头一颤。
卡弯·沙德克端坐着,庄重中显出一些拘谨。郑言江是在前不久参加“塔城的山花开了丰蕴塔城”活动时遇到卡弯·沙德克老人的,当提出为他拍照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口琴,眼神随即熠熠生辉。口琴声响起,他闭上眼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卡弯·沙德克是在托里县牧区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党员干部,不善言辞,但他会用口琴吹至少五十首老红歌。当年他骑着马走牧区进村子传达党的政策,路上就吹这些歌,也给牧民吹这些歌。
郑言江找到这位老支书,对他进行了专访。
卡弯老人退休前是庙儿沟镇萨尔加克村党支部书记。最初他在村里干财务工作,后来当了村长,再后来当了村支书,一干就是15年。
不要一辈子跟在羊后面
回忆起当村支书的情景,卡弯老人说的最多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富起来。
他告诉郑言江,最早想到的是向牧民推广巴什拜羊改良,巴什拜羊是塔城羊最好的品种。从2000年开始做推广干了10年,他的办法是让上面协调,邀请乌鲁木齐一些大学的专家、畜牧研究所的所长到村里指导。村里因为引进工作做得好,还被评为自治区级优良品种达标村。
谈到定居兴牧这项民生工程,卡弯告诉郑言江,自从有了这个政策,牧民再不用担心住的地方漏雨了,非常感激党和政府。但最初动员牧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刚开始接到通知,他非常理解这个政策,先从村两委班子内部学习开始。
他带头响应号召,搬进新居。
村里共250户人家,两千多口人,分配好片区、任务以后,村干部每个月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告诉村民“不要天天看着自己手里的几只羊,要到定居兴牧点多学技术,修摩托车、开商店、打工、捡棉花,都可以,不要一辈子跟到羊后面”。
牧民夏天到草场去放牧,冬天住在定居点。现在,村里有学技术工的,有卖牛奶的,卖小羊羔的,致富门路越来越多。在他当支书期间,村民收入翻了一番,每个人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了。
卡弯告诉郑言江,村民要有更好的眼界,现在又舒服又好的房子住上了,致富门路多了,今后生活才能过得更好。
年轻娃娃成长起来,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卡弯老人对郑言江说,他当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只有十一个党员,他开始培养年轻党员,教育年轻一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现在支部已经有七十多名党员,支部书记就是他培养成长起来的。
尽管已经退休,牧民每年推举他为优秀党员,还是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卡弯经常讲,大家应该多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新的知识。现在村里的双语教育,二十岁以下的孩子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出去打工没问题。
活动结束后,郑言江专门找到卡弯· 沙德克老支书,对他进行了专访。
共产党员就是要起带头作用
托里县庙尔沟镇都是牧区,居民几乎都是哈萨克族,过去都是放牧为生,所以村里的党员干部都是“马背上的宣传员”,卡弯也是,宣传的内容就是党的好政策好声音。近年来,村里有了大喇叭,他经常通过大喇叭向村民介绍一些新的东西。虽然不当村支书好几年了,但他说自己是个老党员,只要有机会就宣传党的政策。
卡弯现在安享晚年。他告诉郑言江,每个定居兴牧点都有篮球馆、乒乓球馆、老年图书室、远程教育中心等等,那里有一些朋友,可以经常坐在一起。
他们这一代人很纯粹,卡弯先用口琴吹了一曲《东方红》,意犹未尽,又站着唱了一遍。他也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卡弯欣赏习近平总书记提的“中国梦”,“老虎苍蝇都不放过”。“我们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看到光明,要看到正能量,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卡弯说。
卡弯不离身的那把口琴,是十岁时父亲买给他的,他用这把口琴吹了五十多年,好像只有口琴才能表达他的感情。他又向郑言江吹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歌唱祖国》。
他说,共产党员就是要起带头作用。在他们村,民族团结各方面没有出过问题,也不能出问题。谈到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卡弯站起身,握紧拳头说:“民族分裂不是好东西!”
卡弯告诉郑言江,最大的愿望就是:民族团结好!党的政策好!习总书记带头好!
20年党龄党员古丽吉:"党没有遗忘我们"
6月17日,郑言江跟随自治区总工会住阿图什阿湖乡阿其克村工作组来到老党员古丽吉·阿吉家里。
古丽吉·阿吉今年56岁了,当了30多年的村妇代会主任,她是1996年入的党,有二十年党龄了。
“党员能干很多好事,帮助别人,我希望能做好事。”问为什么入党,她告诉郑言江,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朴素。
为了带头贯彻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只生了一个孩子。说到这里,她仍然记得自己躺在病床上难受的样子,那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她,也少有人来看望她。是组织上的帮助,让她渡过了难关。现在女儿出嫁了,农忙时候老两口收割麦子有点困难,几天前住阿其克工作组来帮她家收了麦子。
古丽吉说,住村工作组来了以后,经常来家里看望,帮忙干这干那。“我是老党员,党一直在牵挂着我。”她这样告诉郑言江,脸上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