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专家]唐绪军:用户选择新闻客户端注重差异化

大众传播时间:2016-07-10 17:12:21

简介  新华网南京6月25日电(庞雪汀)6月25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应邀参加“融合创新与传媒智库——2016全国百名媒体总编金陵高峰论坛”,并现场发表主题演讲《基于...

新华网南京6月25日电(庞雪汀)6月25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应邀参加“融合创新与传媒智库——2016全国百名媒体总编金陵高峰论坛”,并现场发表主题演讲《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国新闻传播现状》。

[专家]唐绪军:用户选择新闻客户端注重差异化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发表主题演讲《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国新闻传播现状》。应康伟摄

唐绪军观点:

去年我们做了两次关于媒体的“两微一端”发展现状的研究,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次我们研究结果的三个主要发现。

第一是基于手机的新闻接触的使用行为。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间九成以上的受访者是通过手机获得信息的,这中间八成左右的人下载过新闻客户端。而在新闻客户端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它到底是同质化的还是差异化的。对于民众来说,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最受欢迎,是获得新闻的首选。其次是商业公司的新闻客户端、新闻聚集类的平台,而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则排第三;

第二是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的格局。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与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现在有旗鼓相当的势头。通常来说,通过APP客户端获得的是及时、广泛的信息,通过一些社交媒体的平台获得的则是过滤的,比如说微信,它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关系传播”,“关系传播”比传统媒体的效果要好得多。

新闻客户端在智能化手机上的渗透率也是逐年增加的。第一是微信微博的普及率提高,客户端的蓬勃发展。去年很多人都说微博不行了,微信崛起了。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量的世界性的信息仍然是微博占到主导作用。因为,微博跟微信是不一样的。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微博就像一个公共广场,你尽管都不是熟人,但是你在这个广场里喊一嗓子的话,你嗓门高,你的内容吸引人,大家都会听你的。微信是熟人圈,它是一个客厅,你受邀了可以进入它的客厅,这个时候信息就有保障;第二是专业化、规范化的程度增强。传统媒体在编辑方式、传播方式都需要有专门队伍;第三个特点是综合性媒体与垂直性的媒体齐头并进。一些杂志比较受欢迎就是因为在专业性上表现得很好;第四是地域发展差异性比较大。在我们调查中间明显可以看出来“两微一端”存在发展地区性的差异,在这中间北上广、东部一线城市引领着发展的大的方向;第五是体制内外形成互补。体制内的媒体和商业化的媒体不一样,硬新闻跟软新闻形成互补,共同丰富了我们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

第三,基于两微一端新闻传播的特征。总的来说有五方面,第一是多元互动。“两微一端”能够跟你所传播的对象形成互动,这是原来的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第二,在语言的表达上,是话语的杂糅,各种表达方式都有。“关系传播”最重要的就是我跟你之间要相互了解,要相互有好感。所以在新媒体“两微一端”上,很多传统媒体都把自己的微博帐号或者微信公众号进行人格化处理。这种人格化形象的塑造就有利于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友好的进行传播。第三是矩阵化的结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很多的传统媒体,并不只是有一个微信微博客户端。他们都是对不同的领域不同人群的,形成了矩阵化,不像以前一张报纸什么都报,你爱看不看。矩阵的建设塑造出了多时间点、多层次和合理化分众化的传播新格局。第四是可视化传播。新媒体结合了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数字可视化和H5是去年最热衷的两个新媒体技术。AR、VR现在也在逐步发展。第五是精准推荐,个性化定制。现在各个媒体的新闻客户端都可以分析接收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有针对性地推送和广播,这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做到的。

当前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的发展中间,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在调查中间也有所总结。第一个是运营模式模糊,定位不清。很多的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其实并没有想清楚怎么样变现,在这方面的探索很欠缺;第二是原创能力不足,同质化就是原创能力不够;第三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传统媒体进人都是要考核的,有专业门槛的。但是新媒体在这方面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培训提高不足。传播的事故,大多数都由新媒体的从业人员造成的,就是这个原因;第四是客户端前面的道路比较艰难,我们调查2015年全国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一共是231个,但是下载量达到10万级的客户端只有15个,千级以下的下载量客户端167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重开发轻经营,领导有这个要求,为了领导满意就做一个吧,但是做了怎么经营就没有想清楚,我先有了就行了。比如说现在没法盈利,没法自身进行再生产,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当前,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所借助的主要的新媒体平台。我们不知道明年、后年还会出现什么样新的平台。但是传统媒体在别人的平台上进行自己的传播,这是有风险。因此也引发我们几点思考,第一,就是关于新闻生产传播与消费中信息的自组织和再结构;第二,关于新闻的情感性、情景性,以及对真相的挖掘,因为新媒体带来的碎片化的阅读,肤浅的信息,怎么样能够对于真相的追问,这个也是需要我们新闻界进行思考。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