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媒关注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爱城市胜过爱家乡
图片说明:5月30日,小朋友在参加游戏。当日,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举行大型欢乐游园会,来自上海多所幼儿园、小学的少年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千人参加。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6月29日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新一代城市移民》一文,作者为彼得·法勒。文章称,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也在迅速发展。从1990年到2015年底,中国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例已从26%增至56%,据估计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在中国最大的几个城市工作。
迄今为止,中国城市的大多数流动人口都是临时性而非永久性的。大多数流动人口一般打算在城里工作一二十年,然后再回老家生活。
文章称,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源于中国的户籍登记制度——户口。它将人们的福利待遇与他们的出生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只能在他们的家乡省份——即他们的户口所在地——才能获得政府补贴,包括教育和医保费用。如果他们迁居其他地方,他们必须要么将户口转到新家所在地,要么支付一大笔额外费用来获得这些服务。
许多临时性质的流动人口怕麻烦,不愿将农村户口换成城镇户口,因为这牵涉到许多手续,还需要他们放弃他们在家乡拥有的土地权。更多人是无法将农村户口转成大城市户口,受阻于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的合格标准。结果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因不确定的居民身份造成的负担以及生活费用的大涨,在最终离开城市前只能过节衣缩食的生活。
文章称,随着中国下一代流动人口长大成人,这一模式可能注定要发生巨变。在中国的流动人口中估计有1900万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仅占中国所有未成年人的6%以上。这些孩子往往要么是出生在其父母工作的城市要么很小就跟随父母搬到了城市。如此一来,他们对父母的家乡知之甚少:其中许多人认为城市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比父母更愿意、更想永远定居在城市。
然而,即便他们出生在其父母生活的城市,他们的户口只能跟父母的一样。在北京出生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只有当他们的父母有北京户口时,这些孩子才有资格拥有北京户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将继承其父母的户口,同时像其他任何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在北京只拥有合法的居住证。
文章称,这意味着,在完成中学学业后,这些孩子将发现他们自己不得不在他们急于留下来的城市里找工作,而且在这里他们将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立足点。他们大多数都是低技术父母的孩子,这些人是在官方渠道以外移居到城里来的,所以在与城市居民争抢工作时缺少法律依据和关系。许多人可能毫无选择,只能像父母一样做同样的低技术工作。在这里,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获得文书工作,也无法获得将户口转到城市所需的大笔资金。
文章作者对北京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进行的调研发现了存在这样一代人的证据。2015年调查的700个孩子说他们喜欢北京,而且他们对北京的喜爱超过了对其父母家乡的喜爱。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都想留在北京,但只有那些打算与父母从事同样工作的人(这样父母才有关系帮他们开始自己的工作)才觉得他们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对许多人而言,留在北京是他们一个无法确定(或严重怀疑)能够实现的梦。
由于这个问题难以解决,风险是中国的城市发现越来越多居无定所的年轻成年人留在城里不走,而且他们不愿以他们的父母接受的外来者的身份住在城里,却又无力摆脱这种身份。一段时间以来,一种不利于流动人口的制度,通过抬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抑制消费,有使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减慢的风险;随着新一代流动人口长大成人,这一制度也可能开始破坏社会稳定。
文章称,由于意识到需要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政府已经在落实到2020年让1亿农民工获得城市户口的计划。将这些户口分配给最想要它们的更年轻移民将是明智之举。中国政府2015年还宣布了用永久居住证取代暂住证的改革措施——这将使农民工在居住和社会福利方面获得更大权利,不过让他们的孩子继承其权利的保护条款目前尚未包括在内。这些措施表明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愿意采取行动。
不过,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城市给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更安全的立足点只不过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要想让流动人口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与城里本地人之间在生活许多领域实际上的隔离也需要解决。许多流动人口的孩子被送进了完全由其他流动人口的孩子组成的学校——这样的做法会使他们无法忘记他们作为外来者的身份,同时使城里本地人的孩子没有机会与移民的孩子交往。废止歧视既有助于流动人口感受到更多的包容性,也有助于挑战中国大城市里本地人对农民工反感的文化。
文章称,中国的教育法也要求学生们在他们的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想参加高考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被迫在高考前几年就离开城市回到家乡,以便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家乡当地的课程。这给流动人口的孩子留在城市增加了另一个障碍,如果这些孩子在准备高考期间得以留在城里的话,这个障碍就不会存在。高考改革也许最终也会变成绝对必要。
文章称,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面临来自城里本地人的抵制。他们在任何再平衡举措中都会丧失一些权益,许多地方政府缺乏财力来快速改变它们的福利体制(2002年取消农村与城市户口差别的尝试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失败的)。中国政府显示了采取行动的意愿,但在中国年轻的流动人口得以完全融入他们居住的城市前,还需要一些时间。(本文作者彼得·法勒拥有英国巴斯大学社会学理学士学位和中国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一直在欧洲和中国担任政府政策研究员和顾问)(编译/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