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记录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

大众传播时间:2016-05-03 15:05:48

简介  返回首页 | 广告刊例 2016年05月0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新疆和田师专内地籍毕业生90%留在边疆农村就业 安放在祖国边陲的青春更精彩 本报记者 蒋夫尔 和田师专内地籍毕业生凌茂元(左一)...

返回首页 | 广告刊例

2016年05月0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新疆和田师专内地籍毕业生90%留在边疆农村就业

安放在祖国边陲的青春更精彩

本报记者 蒋夫尔

和田师专内地籍毕业生凌茂元(左一)如今是和田农村学校的一名双语教师。图为他正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本报记者 蒋夫尔 摄

    “我决定了,毕业后留下来!”在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就读3年后,来自山东济宁市的刘仰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信而坚定地说。而和他一样来自内地省市的学长学姐们,已经在这片位于祖国边陲的土地上挥洒青春了。

    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干旱少雨,每年平均有200天沙尘天气。这里民间有句谚语:“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

    然而,在艰苦的和田地区农村学校和乡镇村政府,有一支“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青年人队伍。这些来自河北、山东、安徽、四川、湖南等地的大学毕业生,从和田师专毕业后,纷纷选择了留下来。

    “90%的内地籍毕业生,留在了当地农村”

    “我是高考没考好,才被迫选择这所学校的。”和田师专2009级毕业生凌茂元告诉记者。

    从四川内江到新疆和田,差不多有5000多公里路程。凌茂元乘火车从成都出发,3天后才到达乌鲁木齐,之后再乘28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才到达和田市。

    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就坐落在这里。学校是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体的普通高校,维吾尔族师生占全校师生的90%。2005年,和田师专开始面向内地10余个省市招生。

    不了解新疆的凌茂元,报考时选择的专业是维吾尔语。“我以为维吾尔语类似粤语这样的方言,学起来应该很容易,很多学生来到学校后才知道,完全是两码事。”

    转眼3年过去了,毕业后的凌茂元面临就业选择:回到风景如画的家乡四川或留在艰苦边远的和田。

    最后,他决定留下来。“因为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3年的学习生活,我对和田有了深入了解,和田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凌茂元告诉记者,“这里很缺双语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作为一名大学生,总要有点儿理想吧。我的理想就是留在这里,站上边疆学校的讲台。”

    能留在如此艰苦的边远地区农村,不仅是出于理想。很多毕业生选择留下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正加大对包括和田在内的南疆地区的建设力度,这里很需要人才。

    同凌茂元一样,从2010年到2015年,和田师专内地籍毕业生共有671人,其中610名毕业生选择留在和田及南疆地区的农村就业,占比超过内地籍毕业生总数的90%。

    “祖国边疆的建设,更需要我们”

    “这里很缺双语教师,我来到学校后,领导特别高兴。”和田师专毕业生李茂霞说,“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26岁的李茂霞是墨玉县加罕巴格乡中学双语教师,来自四川省乐山市。从和田师专毕业后,她选择到农村学校当了一名双语教师。

    “从内地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很难下到乡镇学校去,即便在县城,也很难留住。”和田地区墨玉县教育工委书记张春阳对记者说,“但和田师专内地籍毕业生不同,他们不仅下得去,还留得住,很快就成长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张春阳说,近5年墨玉县从内地招聘了1000多名大学毕业生。

    和田师专党委书记赵明说,农村学校双语教师岗位,对内地籍毕业生很有吸引力,他们去农村学校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

    “当初,这些内地籍学生来这里求学,既有高考志愿填报的原因,也有无奈的选择。但他们来到学校后,我们都用心培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赵明说。

    和田师专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不仅开展各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活动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的民族团结教育,让各族学生日常交流交往交融,学校还开设了维吾尔族民俗课程,让来自内地的学生了解当地民族文化。

    不断线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起人生理想,打心底里喜欢和田、爱和田,从服务祖国边疆建设中寻找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途径。

    “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和少数民族同学打成一片,大家互相帮助,我向维吾尔族同学学习维吾尔语,他们则向我学习普通话,大家相处十分融洽。”该校毕业生李照坤说,“在学校时的互相了解,为毕业后在基层工作中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里的农村急需人才,也为我们搭建了实现价值的平台。虽然艰苦,但作为当代青年,习惯吃苦也是一种素质和历练。”李照坤说到艰苦,显得轻描淡写。

    “这里需要我,这就是我留下来的理由”

    “工作能力强,服务群众的意识也强,能吃苦、很能干,这小伙儿不错。”谈起李照坤,墨玉县扎瓦镇党委书记李子斌这样评价。

    记者在和田农村采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乡镇,说起和田师专的毕业生,大家都要夸赞一番。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亚克西!

    李照坤学的是维吾尔语专业。毕业后,他来到扎瓦镇工作,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懂语言,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沟通自然顺畅,李照坤的工作能力突显了出来。

    有一次,一位不会说普通话的维吾尔族老大娘,认出了曾帮助她办过事的李照坤,硬是要拉着他去家里吃饭。“看到老百姓如此需要我,我也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我会好好在基层干下去。”李照坤说。

    和田艰苦,但没吓跑和田师专的内地籍毕业生。

    凌茂元告诉记者,他刚来和田师专读书那年,和田市还比较落后,就像个小镇,只有一座7层高楼。3年后,和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面貌一新。

    “我就是‘仙人掌’,再艰苦的环境也能‘活’。”谈到和田艰苦的环境,李茂霞笑着说,“和田挺好的,虽然艰苦,但和田很美,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讲台,有我的学生。”

    如今的李茂霞已结了婚,还有了一个4岁的孩子。她说:“我们一家生活得很好,我打算就在这里扎根了。”

    来自陕西省的苏阳,从和田师专毕业后留了下来。如今,她结了婚,爱人杨少伟也来自陕西。苏阳告诉记者,和田是她的第二故乡,舍不得离开。不仅如此,她还让弟弟苏杰也报考了和田师专。苏杰已于2015年毕业,同样留在了和田工作。

    谈到为何选择艰苦的和田,苏阳说:“我觉得年轻人吃点儿苦没什么,这里需要我,这就是我留下来的理由。”

    “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留下来。虽然也有过纠结,但我们没有迷茫,更没有迷失,我们很坚定,因为这里很需要我们。”苏阳说,她的同班同学中,先后成了6对夫妻,都选择在和田安家。

    刘仰栋说,青春是多彩的,每种色彩都是精彩,多彩才精彩,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才更精彩。

    站在和田这片土地上,远远望去,巍峨绵延的昆仑山就在眼前。山上有一种名叫雪莲的植物,它不惧严寒,不畏风霜,不怕空气稀薄,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中恣肆绽放。

    回头看看这些留在祖国边陲的青年,他们如同美丽绽放的雪莲花!

分享按钮

下一篇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