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这里,他们读懂中国)
这两天,来自印度的大学生龙玥,几乎每天都情不自禁地绕着武义俞源村转几圈。淳朴善良的村民,传统别致的古建,还有那些精湛的雕刻,都让她流连忘返。
7月17日,为期21天的“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第三季活动结束,来自19个国家的39名海外参与者走进俞源古村,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在返程之际,龙玥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国后打算组建一个旅行团,专程到俞源看古建。
这样的冲动,让金华市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主任章宏兴奋不已:“这就是民间外交的力量。”自去年6月和10月在金华琐园村、寺平村举办第一、二季以来,再到如今俞源村的第三季,这个活动接连获得成功。这些被人津津乐道的民间外交故事,让金华与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小村迎来友好使者“通过海外学子,向全世界展示古村文明和传统文化,讲述中国农村故事,通过与最基层老百姓的零距离接触,体验真实农村生活,开辟‘打动人心’的民间外交新渠道。”在章宏看来,这是金华开展“海外名校学子走进古村落”项目的初衷。
而作为第二季活动的海外参与者,龙玥的心早在去年10月就被打动了。寺平村民的纯朴善良和乐观友好,让龙玥印象深刻。尤其是对寺平村的酿酒技术,她更情有独钟。“我们那里喝得更多的是葡萄酒,而寺平却能酿出一种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特殊的酒。”寺平活动结束后,在她的努力推荐下,不少朋友跃跃欲试,都想到寺平来学习酿酒技术。
两名来自印度浦那的参与者,活动结束后分别和浦那市政府人员联系,希望浦那和金华结成友好城市,并很快得到了回应。据悉,自项目开展以来,金华已新增友好交往城市10个,正式签署友好交流关系协议书城市5个,推进了金华与参与国相关城市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成为民间外交典范。
两季活动也培养一批“知金、友金”的友好人士,在金华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中扮演友好使者的角色。
来自老挝的一名参与者以个人名义出资,专门在Facebook上对金华进行广告宣传。美国学子玛丽是个知名博主,在她的博客上,一篇篇跟金华古村落相关的文章引得粉丝们纷纷留言,表达对想去金华旅游的期待。
活动期间,海外学子们还提出了80多条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建议。根据建议,寺平村筹资120余万元,复建、开办、修缮多座古厅堂,作为中西合璧的沙龙。
打开一扇交流大门
第三季活动还没结束,海外学子们就书写起金华与世界交流的新故事。
清水真美子,这个好动爱玩的日本姑娘,来中国前一直充满忧虑。“作为一个日本学子来到中国,尤其是遇见那些曾经经历抗日战争的老人,我心里总是感到很抱歉,但也担心自己的身份,会引起老人的厌恶。”可是,俞源村一位80多岁的剪纸老奶奶,其善良和热心打消了她的这一念头。
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说:“她教我剪纸,然后我们用中文说话了。我说话之后,她有力地拉着我的手,说‘友好友好’。我们互相拉着手了。我被她的友好感动得想哭了。”打这以后,清水真美子有了新的理想,那就是当一名外交官,为中日友好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兹斯,还带来了当地的纯天然有机蜂蜜,给人们品尝。阿兹斯希望通过第三季活动,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将吉尔吉斯斯坦优质的农产品推广到金华乃至中国。
这一想法与章宏不谋而合,章宏也希望把金华的产品,比如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等介绍到吉尔吉斯斯坦。经牵线,义乌会格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顺龙赶到俞源,与阿兹斯洽谈,当场便达成合作意向。
古村从此走向世界
民间外交的力量,还远不止于此。
据金华市外侨办统计,通过前两季活动的举办,金华在维基百科上的词条数,由原来的730条增加至987条。蒙古日报、美国内华达州报、印度时报等传统媒体以及“脸书”、“推特”等新媒体上,涌现了大量与金华相关的新闻和信息,有效扩大了金华的国际知名度。
金华还专门制作了反映当地风情和古村落风貌的中英文视频,在全球著名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网站开通第一周点击率就超4000次。
项目产生的叠加效应,带动起了一股古村旅游热。今年1到3月,锁园村游客量达30多万,旅游收入超过500万。村内还兴起农特产销售热,姜糖、冻米糖、红回回、插酥、麻饼等特色糕点畅销,有的农户仅卖草莓的日均收入就达1500元。而寺平村的民宿,累计营业额达37.5万元。“没想到一个活动,能让寺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严某说,去年6月21日至今,他已借此创收20万元。
琐园和寺平这两个原本“藏在深山少人识”的普通村庄,由于海外学子的到来,正逐步变身为国际化的旅游研学地。紧接着,就轮到俞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