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财经7月15日电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与一季度持平。此外,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
华尔街日报对16位经济学家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同比增长6.7%。增速虽与一季度持平,但投资和出口表现不佳。
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后,境内外人民币明显上涨。野村证券(Nomura)认为,中国增长动力比预期的更为强劲。不过,中国经济放缓的基本面依然存在,数据不会改变市场的整体判断。预计今年余下时间中国更多依赖房地产和债务助推的投资。
驻香港经济学家杨宇霆发表评论表示,好于预期的GDP数据显示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实施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未来中国当局料会维持宽松的货币条件,同时可能会加快基建项目来稳增长。
对于下半年经济走势,专家学者则有着各自的看法。
海外网财经梳理数据时发现,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虽然持平于一季度,但仍然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大增速。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分析称,上半年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中欧经济见底走稳的信号已经趋向明确,经济“L”型走势从上半场进入下半场的拐点已现。
外界预测,下半年GDP将继续面临减速压力。对此,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尽管经济增速不会滑出6.5%的底线,但影响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去产能不可避免地对短期增长造成冲击,国企债务违约现象出现也加大了金融风险。此外,宏观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如一季度货币政策曾相当宽松,短期内带动经济指标向好,但出于对早前政策的担忧,宽松政策持续时间或将缩短”他分析道。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也强调称,二季度数据给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较稳定的空间。但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单看GDP,关注点应着重放在下半年的去产能和调结构上。他认为,下半年,房地产投资的牵引作用预计相对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或将成为支持增长的主要动力。(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