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推出新一代手机虽然引起一片吐槽声,但不少人确实一边调侃,一边开始清点自己的“肾库存”,看看能否卖肾买新手机。
在买新款手机的消费者眼里,科技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至于现在依然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蓝屏诺基亚手机,他们认为都是该被供进博物馆的古董,浑然想不起就在短短15年前,其拉风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新款iphone。
实际上,无论产品如何更新换代,有些“黑科技”是永不过时的。
摩尔斯电码的生命力
有些基础性的技术是不会过时的,比如轮子就从旧石器时代用到了现在,而且交通工具看上去仍离不开它。但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看上去“保鲜期”就越短,在电子时代尤其如此。
目前我们身边已经基本看不到电子管时代的产品了,至于蒸汽时代的物品,则很早就与朋克精神挂上钩,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怀旧方式。
然而,在当年那个科技界的“恐龙时代”,有没有一些科技产品仍在使用呢?答案是:还真有“常青树”般的黑科技存在。
比如,在不少自带诡异风格的侦探小说中都会有摩尔斯电码,总能在密室等场合中传递出价值千金的信息。
摩尔斯电码是由弗雷德里希·西柯在1848年发明的,最初用于德国的汉堡和库克斯港之间的电报通信。在少量修改之后由国际电报大会标准化,后来由国际电信联盟统一定名为国际摩尔斯电码。
在摩尔斯电码中,最著名的要数“sos”了,这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紧急求助信号。据传,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首航撞上冰山遇险后,就曾向周边发出当时刚通过并准备使用的sos这一新求救信号。
作为一种信息编码标准,摩尔斯电码拥有其他编码方案无法超越的长久生命。在海事通讯中,摩尔斯电码作为国际标准一直使用到1999年。1997年,当法国海军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时,发送的最后一条消息是:“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
事实上,时至今日,国际摩尔斯电码依然被使用着,不过,这几乎成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游戏。如今,国际电信联盟仍负责全球摩尔斯电码熟练者取得业余无线电执照的工作。在一些国家,业余无线电的一些波段仍然只为发送摩尔斯电码信号而预留。
因为摩尔斯码只依靠一个平稳的不变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和其他方式相比,它的无线电通讯设备更简单,也能在高噪声、低信号的环境中使用。同时,它只需要很窄的带宽,并且还可以帮助两个母语不同、在话务通讯时遇到巨大困难的操作者之间进行沟通。
其实即使在网络时代,摩尔斯电码仍有生存空间,比如在和人聊天的时候看到cul这样的缩写,其实就是来自摩尔斯电码的“再会”(seeyoulater)。
传真机仍受青睐
除摩尔斯电码外,传真机也是科技界的一名扫地老僧。如果一个人的名片,在联系方式一栏除标注有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外,还留下传真号,那也是一种特别有商务范的方式。
不少人认为传真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随后90年代电子邮件和文件扫描仪的崛起,似乎注定着笨重的传真机要被淘汰。然而这种略显轻率的论断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传真机诞生更早,二是这种技术活力更强。
传真问世的时间甚至比电话还早,可以追溯到1842年,彼时美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恩就发明了传真。直到30多年后,苏格兰人贝尔才发明了电话。
古老的传真机可以逐行扫描用特殊墨水写在金属表面的信息,通过电信号记录这些原始内容,然后利用电报线路将数据发送到遥远的地方。而在另一端,则可以通过电敏纸张逐行还原这些内容。
正因为有这种能迅速还原的特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传真机就已经受到报社等机构的青睐,他们使用这种技术为突发新闻传送照片。军方也很喜欢这项技术,因为它可以从飞机上快速传回地图和图表。
然而,真正让传真机从小众机构用户转向大众个人领域,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其中最大的推动力是日本企业将传真技术现代化和普及化,使之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哪怕到了2012年,日本家庭仍购买了170万台老式传真机,据统计,目前几乎100%的日本商业办公室及45%的个人家庭拥有传真机。
在日本,对传真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全民真爱,甚至日本的黑社会犯罪集团,都使用传真机向其成员下达驱逐通知。政府部门偏爱传真机,是因为传真机可以产生能够加盖政府公章的文件。许多公司称,依赖传真机是因为这样可以保留订单及货运单的纸质记录,而电子邮件则不具备这种功能。银行称之所以依赖传真机,是因为客户担心,把个人信息放到网上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