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纽约时报》《卫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等国际知名媒体相继推出VR新闻产品;8月,VR新闻实验室在北京成立,包括广州日报、潇湘晨报等全国12家主流报纸成首批成员。VR技术开始为传统新闻生产的模式提供新的想象和资源。有学者表示,2016年将是检验VR技术究竟是新闻生产可依赖的技术工具,还是昙花一现产物的关键性一年。
《重构叙事?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一文以“叙事”为切入口,管窥VR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产生的影响。
VR新闻的叙事内容
(一)叙事主题
VR新闻产品的主要叙事主题覆盖范围较广,其中,“战争”、“灾难”类命题是《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今日俄罗斯等媒体VR新闻产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闻主题。此外,“自然”和“科技”主题也是当下一些VR新闻片的热门之选。从下表罗列的《纽约时报》“nytvr”客户端截至2016年7月13日全部上线的15部VR产品(新闻类共计13部)可见。
(二)叙事序列
托多罗夫将叙事中的“序列”(sequence)划分为“连接式”、“嵌入式”和“交替式”三种,这三种叙事序列(包括但不限于)或以单独形式或以组合的结构形式出现在VR新闻产品中。
“连接式”主要指几个序列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出场,以该顺序组合而成的新闻叙事呈现出线性结构特点。“嵌入式”序列指将一个序列内容嵌套进其他序列中。“交替式”序列意指序列交替穿插出现。这一叙事结构在VR新闻片中较为常见。例如,《纽约时报》于2015年11月推出的第一部VR新闻片《流离失所》即采用了“交替式”序列结构。该片讲述了三个无家可归的难民小孩现在的生活状态,开篇是三个小孩分别简单介绍自己,镜头随后向观众展示了他们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故事,接下来是三个小孩对着镜头表达自己的愿望,最后是三个小孩依次返场再次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姓名和故乡,整个叙事结构以三个小孩的故事交替性出现。
VR新闻的文本叙事策略
(一)叙述视角
使用内视角的叙述将叙述者的视点等位于故事中人物的视点,通过让事件中人物主动言说来讲述新闻事实、表达人物情感,以主人公独白的形式贯穿整体成为一种常见的VR新闻叙事策略。例如,《纽约时报》VR新闻片《守夜巴黎》即以人物独白的内视角开场:
我来这儿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宁静,我没有带鲜花,也没带蜡烛,但是我觉得有必要来到这里向遇难者表示敬意。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所以我就来这儿了。
这段独白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向观众展示了一位前来参加守夜悼念活动的女学生的心理,与之相匹配的画面是巴黎市区一个摆满鲜花和蜡烛的街角全景镜头。内视角叙述让当事人直接面对观众吐露心声,使得观众获得直观、真实的感受。
(二)叙事落点
VR新闻片的另一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落点的选择上——以小人物切入。在美联社推出的VR新闻片《寻找家园:加莱移民营地的生活》(Seeking Home: Life inside the Calais Migrant Camp)中,来自厄立特里亚的Zeragabr Tesfaslasie、来自达尔富尔的Mohammed Issa和来自苏丹的Adam Mohammed依次出现在镜头前,向观众讲述自己在“移民地”的生活故事和内心感受,这三位主人公都是“移民”群体中的小人物。
选择小人物作为叙事落点是一种典型的“话语权释放”策略,但其实质还是记者或导演在制作过程中有意选择的结果。具有典型故事的小人物能够反映大群体的景观是小人物作为叙事落点的合法性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在于,VR技术全景呈现了平凡小人物及其生活场景,这使得小人物的故事能刺激观众产生更多、更强烈的真实情感。
(三)视听语言
1. “固定机位+长镜头”叙事
与传统电视/视频新闻不同,VR新闻没有取景边框,观众可以通过鼠标、旋转屏幕或穿戴设备360度观看,因而包括记者、话筒等传统电视新闻视频中可以根据需要隐藏的元素在一些以真实场景为背景的VR新闻中无处遁形。对此的处理方式目前有两种,最常见的是将VR相机置于新闻现场,然后拍摄者选择隐藏,《流离失所》《竞争者们》《守夜巴黎》等均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另一种方式则类似于传统新闻出镜记者报道,例如在美国广播公司VR新闻《亲临叙利亚》中,记者完全出镜,就像传统电视新闻出镜记者一样完成现场描述、叙述和评论。对于绝大多数VR新闻来说,“固定机位+长镜头”成为最常用也最安全的拍摄策略。
“固定机位+长镜头”一个典型的运用是VR新闻《流离失所》中难民抢夺空投救援食物的情节。这一故事情节本身包含了较多的视觉元素,如天空中的飞机砸向地面的麻袋地面上的旷野以及从四面八方涌来抢夺食物的难民等,这些元素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空间。整个情节完全由一个固定机位拍摄的长镜头完成,当从远处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向天空;当装有救援食物的麻袋被投掷下来后,观众会低头看地面的情况;当四面八方的难民涌来抢夺食物时,观众则会为眼前一个无人拿走的麻袋而着急万分。整个情节完全由一个固定机位拍摄的长镜头完成。
2. 镜头组接方式与观众注意力的引导
VR新闻无法控制观众的观看方向,因而在叙事过程中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非常考验制作者的拍摄和剪辑水平。
目前来看,在使用策略引导观众注意力的操作上,多数VR新闻都暴露出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传统镜头组接规律和技巧(如蒙太奇、轴线规律、色调搭配等)在VR新闻剪辑中表现出水土不服,其原因在于360度全景视频往往都是大景别内容,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很难通过镜头组接实现。目前来看,使用黑场过渡,以硬性的方式转移观众注意力是VR新闻片常用的手段。通过对《纽约时报》新闻片《塔尖上的人》进行的视听语言分析,可以发现,在这段时长4分半左右的视频中,共计有7次镜头组接(同时也是转场),其中5次是以黑场效果完成的。还有一处较明显的硬伤,第5镜头“快接近顶端”和第6镜头“主人公拿相机拍照”间以硬切的方式组接,但由于景别变化不大会让观众感觉到生硬的跳切。
另一方面,在单一镜头中实现观众注意力的引导也较为困难。一种方式是通过旁白叙述,以方位词的形式直接提醒观众转移视线。
3. 音效处理
2015年下半年《纽约时报》《卫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等国际知名媒体相继推出VR新闻产品;8月,VR新闻实验室在北京成立,包括广州日报、潇湘晨报等全国12家主流报纸成首批成员。VR技术开始为传统新闻生产的模式提供新的想象和资源。有学者表示,2016年将是检验VR技术究竟是新闻生产可依赖的技术工具,还是昙花一现产物的关键性一年。
《重构叙事?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一文以“叙事”为切入口,管窥VR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产生的影响。
VR新闻的叙事内容
(一)叙事主题
VR新闻产品的主要叙事主题覆盖范围较广,其中,“战争”、“灾难”类命题是《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今日俄罗斯等媒体VR新闻产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闻主题。此外,“自然”和“科技”主题也是当下一些VR新闻片的热门之选。从下表罗列的《纽约时报》“nytvr”客户端截至2016年7月13日全部上线的15部VR产品(新闻类共计13部)可见。
(二)叙事序列
托多罗夫将叙事中的“序列”(sequence)划分为“连接式”、“嵌入式”和“交替式”三种,这三种叙事序列(包括但不限于)或以单独形式或以组合的结构形式出现在VR新闻产品中。
“连接式”主要指几个序列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出场,以该顺序组合而成的新闻叙事呈现出线性结构特点。“嵌入式”序列指将一个序列内容嵌套进其他序列中。“交替式”序列意指序列交替穿插出现。这一叙事结构在VR新闻片中较为常见。例如,《纽约时报》于2015年11月推出的第一部VR新闻片《流离失所》即采用了“交替式”序列结构。该片讲述了三个无家可归的难民小孩现在的生活状态,开篇是三个小孩分别简单介绍自己,镜头随后向观众展示了他们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故事,接下来是三个小孩对着镜头表达自己的愿望,最后是三个小孩依次返场再次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姓名和故乡,整个叙事结构以三个小孩的故事交替性出现。
VR新闻的文本叙事策略
(一)叙述视角
使用内视角的叙述将叙述者的视点等位于故事中人物的视点,通过让事件中人物主动言说来讲述新闻事实、表达人物情感,以主人公独白的形式贯穿整体成为一种常见的VR新闻叙事策略。例如,《纽约时报》VR新闻片《守夜巴黎》即以人物独白的内视角开场:
我来这儿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宁静,我没有带鲜花,也没带蜡烛,但是我觉得有必要来到这里向遇难者表示敬意。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所以我就来这儿了。
这段独白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向观众展示了一位前来参加守夜悼念活动的女学生的心理,与之相匹配的画面是巴黎市区一个摆满鲜花和蜡烛的街角全景镜头。内视角叙述让当事人直接面对观众吐露心声,使得观众获得直观、真实的感受。
(二)叙事落点
VR新闻片的另一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落点的选择上——以小人物切入。在美联社推出的VR新闻片《寻找家园:加莱移民营地的生活》(Seeking Home: Life inside the Calais Migrant Camp)中,来自厄立特里亚的Zeragabr Tesfaslasie、来自达尔富尔的Mohammed Issa和来自苏丹的Adam Mohammed依次出现在镜头前,向观众讲述自己在“移民地”的生活故事和内心感受,这三位主人公都是“移民”群体中的小人物。
选择小人物作为叙事落点是一种典型的“话语权释放”策略,但其实质还是记者或导演在制作过程中有意选择的结果。具有典型故事的小人物能够反映大群体的景观是小人物作为叙事落点的合法性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在于,VR技术全景呈现了平凡小人物及其生活场景,这使得小人物的故事能刺激观众产生更多、更强烈的真实情感。
(三)视听语言
1. “固定机位+长镜头”叙事
与传统电视/视频新闻不同,VR新闻没有取景边框,观众可以通过鼠标、旋转屏幕或穿戴设备360度观看,因而包括记者、话筒等传统电视新闻视频中可以根据需要隐藏的元素在一些以真实场景为背景的VR新闻中无处遁形。对此的处理方式目前有两种,最常见的是将VR相机置于新闻现场,然后拍摄者选择隐藏,《流离失所》《竞争者们》《守夜巴黎》等均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另一种方式则类似于传统新闻出镜记者报道,例如在美国广播公司VR新闻《亲临叙利亚》中,记者完全出镜,就像传统电视新闻出镜记者一样完成现场描述、叙述和评论。对于绝大多数VR新闻来说,“固定机位+长镜头”成为最常用也最安全的拍摄策略。
“固定机位+长镜头”一个典型的运用是VR新闻《流离失所》中难民抢夺空投救援食物的情节。这一故事情节本身包含了较多的视觉元素,如天空中的飞机砸向地面的麻袋地面上的旷野以及从四面八方涌来抢夺食物的难民等,这些元素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空间。整个情节完全由一个固定机位拍摄的长镜头完成,当从远处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向天空;当装有救援食物的麻袋被投掷下来后,观众会低头看地面的情况;当四面八方的难民涌来抢夺食物时,观众则会为眼前一个无人拿走的麻袋而着急万分。整个情节完全由一个固定机位拍摄的长镜头完成。
2. 镜头组接方式与观众注意力的引导
VR新闻无法控制观众的观看方向,因而在叙事过程中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非常考验制作者的拍摄和剪辑水平。
目前来看,在使用策略引导观众注意力的操作上,多数VR新闻都暴露出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传统镜头组接规律和技巧(如蒙太奇、轴线规律、色调搭配等)在VR新闻剪辑中表现出水土不服,其原因在于360度全景视频往往都是大景别内容,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很难通过镜头组接实现。目前来看,使用黑场过渡,以硬性的方式转移观众注意力是VR新闻片常用的手段。通过对《纽约时报》新闻片《塔尖上的人》进行的视听语言分析,可以发现,在这段时长4分半左右的视频中,共计有7次镜头组接(同时也是转场),其中5次是以黑场效果完成的。还有一处较明显的硬伤,第5镜头“快接近顶端”和第6镜头“主人公拿相机拍照”间以硬切的方式组接,但由于景别变化不大会让观众感觉到生硬的跳切。
另一方面,在单一镜头中实现观众注意力的引导也较为困难。一种方式是通过旁白叙述,以方位词的形式直接提醒观众转移视线。
3. 音效处理
在新闻片中使用特殊声音和特殊音效增强表现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策略,但当声音的处理策略与全景视频相结合后,声音再一次赋予新闻叙事更加强大的表现力。
在《基亚》(Kiya)这则全虚拟场景的VR新闻中,由Nonny de la Pena领衔的“象征集团”(Emblematic Group)制作团队获取了官方提供的911报警通话记录原声并将其置入模拟画面中,特别是受害人Kiya的姐姐在屋外看到Kiya丈夫举起枪时发出的绝望呼喊声让人惊心动魄。又如,《守夜巴黎》中也使用了人物采访的真实声音作为背景音,极大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通过合成音效增强表现力的作品以《卫报》《6×9》为代表,该片模拟一个正常人被关在6英尺×9英尺(约5平方米)的牢房里,真实的牢房场景里常听到的犯人嘶吼声、物体撞击声,甚至水池漏水的滴答声,在经过音效处理后以左右声道的形式交替出现,给观众造成了剧烈的听觉刺激。
在新闻片中使用特殊声音和特殊音效增强表现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策略,但当声音的处理策略与全景视频相结合后,声音再一次赋予新闻叙事更加强大的表现力。
在《基亚》(Kiya)这则全虚拟场景的VR新闻中,由Nonny de la Pena领衔的“象征集团”(Emblematic Group)制作团队获取了官方提供的911报警通话记录原声并将其置入模拟画面中,特别是受害人Kiya的姐姐在屋外看到Kiya丈夫举起枪时发出的绝望呼喊声让人惊心动魄。又如,《守夜巴黎》中也使用了人物采访的真实声音作为背景音,极大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通过合成音效增强表现力的作品以《卫报》《6×9》为代表,该片模拟一个正常人被关在6英尺×9英尺(约5平方米)的牢房里,真实的牢房场景里常听到的犯人嘶吼声、物体撞击声,甚至水池漏水的滴答声,在经过音效处理后以左右声道的形式交替出现,给观众造成了剧烈的听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