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一年后,迎来两位新的得主,即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而据《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显示,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个项目、7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1月10日《长沙晚报》)
此则消息在网上甫一出现,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两位科学家成了当日的百度热词。网友们在新闻下方纷纷留言,对科学家点赞和致敬,并为祖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感到自豪。
感受这种自豪,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更给国人以坚实的底气和自信。首先,从获奖成果看,特别是从高等级奖项的总体水平来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和“领跑”位置的转变。比如,以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转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而电力、交通、冶金、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增强了国际话语权,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科技人才,很多优秀的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用知识报效祖国。
稍加回顾可知,从2000年至2015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些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从舆情来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颁奖大会,最引人瞩目的是屠呦呦获奖。因为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舆论曾对她获得2015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呼声很高。由于去年该奖空缺,今年她获得此奖,可谓众望所归。这不仅表明了国家对这位女科学家贡献的肯定,更打破了“院士获奖”的旧有格局。因为,屠呦呦是历届获奖者中,唯一一位非院士女科学家。这样的结果,其实在向公众阐述了“一切以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说话”的评选标准,是一个强大的科研公平信号。
古语讲,闻鼙鼓而思良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做后盾,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需要土壤,这就要打破陈规,维护公平、积极向上的科研生态。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宏观上看,这些年,我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而从微观的制度改革上看,国家更是根据时代和现实的需要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比如,大力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建立了完善的院士退出和退休机制等。这些都为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制度助力。当然,在具体科研单位,特别是高校,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监管和人才培养机制,要明确文凭和人才是两个概念,要杜绝学术腐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9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打破了知识和思维的桎梏,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年也被誉为中国科技界的春天。29年后的今天,科技界呈现出万马奔腾的局面,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