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贴钱”供专家做实验,换来的是新的科研理论被源源不断地“翻译”成产出—— 七千湖羊与科技“互粉”
2017-02-27 10:04:40 来源: 吴兴在线 作者: 郑嵇平 编辑: 周冰
一般的湖羊母羊一胎就生1至2只羊羔,可在南太湖高新区的太湖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里,90%以上的母羊一胎能产3只。日前,合作社负责人张洪江收到了来自省农科院的喜讯,各项统计数据表明,双方合作推动的这项湖羊新品系选育项目成功了,而这场“实验”耗时4年。
把羊场当成“实验室”,还“贴钱”“贴时间”,在问及为何会选择这一看似奇怪的发展模式时,张洪江笑着说:“科技是我们这个羊场的生命力。6年里,我发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和不断上涨的养殖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请‘科技救兵’。”
合作社喜欢运用科技养羊,而专家们也乐于在“科技迷”的羊圈里一显身手。目前,合作社已成为省农科院湖羊育种基地、科研合作基地和省团队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这里常年存栏的7000余只湖羊已与科技“互粉”了。前不久,张洪江给浙江大学的畜牧专家余东游教授打去了电话,询问了一连串关于饲料配比实验的最新结果。“实验把羊分成了4组,按照浙大不同成分配比的饲料喂养,结果最高的每日增重率达到了29.7%,而屠宰率提高了6.7个百分点,比如一只羊原先能杀50斤肉,现在就能多杀3斤多肉来。”张洪江笑着说,现在这套优化方法基地也能使用。
在老张的笑容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份勇气。在这次饲料配比实验中,基地免费提供了120只羊供专家“捣鼓”,老张就把这批价值10万元的湖羊当成“科技投资”。“不成功自然是有损失,就当再经历一次‘引种事件’,不怕。”原来,在6年前,还在经营纺织厂的张洪江看到了现代畜牧业的前景决定转型养羊,可一开始引种的1600只母羊不少被贩子灌水“骗斤两”,最后死了200多只,损失了20多万元。
“当时我不知道羊怎么会死的。找来专家解剖分析发现死羊的肺部有问题,是被灌了水。”张洪江说,虽然小时候割过羊草、放过羊,但从那时起他发现养好羊并不是每位农民都精通的事,需要依靠科技。
走进该合作社的基地,16座羊棚里不时传来咩咩的叫声。羊声依然悦耳,但这座现代“羊圈”的装备已是“鸟枪换炮”。在基地,每栋羊棚底下都安装了自动清粪机,只要一个按钮就能把羊粪运出来,省去了人工。不仅如此,每栋羊棚还装有摄像头,连接到管理房的智能控制终端,管理员可以“用鼠标监管”,随时防止分组饲养的种羊跳出围栏“串错门”。“畜牧业也需要‘机器换人’。这些科技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基地一半的人工成本。”张洪江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