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检验检疫局“科技兴检”工作纪实
□陈 涛
夏日的江南,花开正艳,处处激情涌动。近日,2015年度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评选结果揭晓,江苏江阴检验检疫局完成的《外来林木害虫检疫检测及防控技术的研究》项目荣获二等奖。喜讯传来,该局局长顾高浪满是欣慰:“此次获奖是江阴局科技工作厚积薄发的生动体现,也为‘十三五’科技事业跨越发展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这正是近年来江阴局高度重视科技支撑保障作用,精心筹划科技工作目标和措施,理清科技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检测能力和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营造出崇尚科研、激励创新、潜心攻关的浓厚氛围。
不拘一格用人才
走进《外来林木害虫检疫检测及防控技术的研究》项目负责人殷玉生的办公室,书柜里一排荣誉证书十分抢眼。
殷玉生抽出其中一本证书,徐徐展开,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局里聘任我为植检团队‘首席专家’的证书,它不仅是一份聘书,更是一份责任状。可以说,没有科技人才机制的大胆创新,这个项目就不可能顺利完成。”
科技兴检、人才为本,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为此,江阴局以建设“科技创新团队”为突破点,出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办法》,设立科技创新团队专项经费,以首席专家为核心选拔中青年科技骨干组建专业队伍,打造能够开展综合性科技研究、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的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可自主考核选拔、调整成员,自主使用、分配和管理专项经费,赋予了首席专家相当大的科研自主权。殷玉生就是植检团队的首席专家,目前,该团队拥有外聘专家2名,专兼职人员6名,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4名,硕研及以上5名,平均年龄约36周岁。
科研人才机制的源头活水,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植检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了质检公益性和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各一项,开发的“国家外来林木害虫监测平台”获得国家版权局授予的技术软件著作权,研制的诱捕器获国家实用新型2项和外观设计1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
压载水研究团队对新抽取压载水样品进行研究
建好凤巢助翱翔
要是问起徐金祥在哪儿,十有八九他都在实验室里“捣鼓”他的“宝贝”。
粗看上去,这件“宝贝”貌不惊人,可徐金祥却敝帚自珍。原来,这是他所在的压载水检测研究团队最新研制的压载水取制样设备,与其他类似的设备相比,这台设备除了能够自动定量抽取压载水外,还能通过更精细先进的滤芯,截获直径更小的有害生物,这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徐金祥回忆,过去受办公场地制约,检测仪器设备全都挤在一起,使用过程中就怕磕着碰着,此外,人力资源的矛盾也很突出。
科技整体水平取决于“短板”长度。江阴局党组“一班人”迅速形成共识,不夯实实验室发展基础,江阴检验检疫科技事业进步便无从谈起。为此,该局专门辟出1200多平方米建设检疫实验室,先后购置倒置蔡司显微镜、色质联用仪等仪器150余台/套,建成医学媒介鉴定、杂草鉴定、PCR等13个专用实验区。
为了形成科技发展特色,实现重点突破,江阴局决定从压载水研究入手,成立全国口岸首家压载水检测研究中心。中心以样品的综合型检测为特点,汇集海洋生物检测、动物检疫、植物检疫、病原微生物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多个专业的检测人员对样品进行综合评判,并平行对样品进行不同门类的检验,实现对压载水的全项目检测,为我国出台交通工具检疫管理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技术保障能力的显著提高,有效提升了江阴局的科研实力,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徐金祥成为质检总局标法中心压载水方面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小组组长,并作为质检系统代表参与了交通部组织的全国压载水管理工作会议。
引智借力天地宽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这一连串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称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江阴局压载水检测研究中心的合作单位。
“创新科研模式,实施‘引智’工程,江阴局初战告捷。”主管科技工作的副局长姚武难掩喜悦之情。该局立足打造压载水研究“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充分利用合作单位优势,邀请教授、专家担任顾问,开展信息咨询、专题讲座和科研合作,在短时间内打响了江阴局压载水研究品牌。成功举办全国压载水研究学术论坛,研制的压载水取制样设备的过滤、收集效果达到目前国内的最高精度,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压载水研究中心的跨越发展,正是江阴局创新科技发展模式的缩影。近年来,江阴局在加紧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高科研水平,抢占质检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同时,针对项目要求高、高层次人才紧缺等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科研模式,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探索了一条“内引外联,集成创新,资源共享”的合作新路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阴局先后与江苏局动植食中心和工业品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系统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中青年科技骨干到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进修,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联合申报省级以上科研制标项目达16个。
“大力实施‘科技精检’工程,以‘工匠精神’培育检验检疫科技人才,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流科技创新强局!”谈及对未来的期许,顾高浪字字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