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于红色基因传承——新闻人危春勇的崇高追求与自觉担当
2004年8月,危春勇在庐山邓小平别墅采访历史亲历者
红色基因是革命的传家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他在各地视察、走访慰问、参加会议时,多次谈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问题,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以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为主旨,反映党、国家和军队的光辉历程与革命前辈不朽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报道,一直是新闻宣传中的主旋律,也始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江西新闻界有这样一位新闻人,20年来一直热衷并执著于革命历史题材新闻宣传,尽忠履责,自觉担当,利用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采写并发表了30多万字的红色题材的新闻报道。他就是信息日报编委、高级编辑危春勇。
在建党95周年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这位总是采访报道别人、而从未接受过别人采访报道的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贺龙女儿贺哓明接受危春勇等采访
一、执著追求,一腔热血激荡红色情怀
危春勇从青年时代起便对红色文化感兴趣。他发表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电影《南昌起义》在南昌拍摄的见闻。1997年到《信息日报》工作不久,他即以职业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报社纪念建军70周年主题策划报道的采写,由此也与红色题材正式“结缘”。
在报社,危春勇真正在一线当记者的时间并不多,起初几年主要从事版面编辑,2000年开始担任中层干部后,承担着部门的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和选题策划等,自己并没有采访写稿的任务。尽管如此,他心头始终燃烧着不灭的红色火焰,只要一有机会和可能,便要舒展和释放一下自己的红色情怀。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领导并没有布置或安排给他采访报道任务,但只要他想到了、遇到了,就会主动请缨,去抢抓有关的新闻。
2007年6月中旬,将近200名革命后代来赣参加“重上井冈山”活动,媒体刊发的大都是内容差不多的综合报道,没见有一篇对革命后代的专访。虽然危春勇没有采访任务,但强烈的报道欲望,驱使他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欲罢不能,努力寻求采访机会。几经辗转,多方联系,终于在活动结束之际,独家采访到了即将离开南昌的周恩来侄子周秉和,请他回忆自己心目中的伯父周恩来。所写稿件见报后,即被大江网等多家主流网站在显著位置转发,连续几天进入了新闻排行榜。时隔不久,他又积极争取,参加了“南昌起义将帅子女重返英雄城”活动的采访报道。
2014年10月中旬,“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在赣州于都县举行,有40多名开国元勋和红军后人参加。当时主办方并没有邀请都市类媒体前来报道,危春勇得知这一活动的安排后,主动提出到现场采访并自费往返,所写报道在信息日报刊登后即被中国江西网头条转发。今年5月13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青少年集邮教育实践活动在南昌启动,危春勇也是积极参与到宣传报道中来。
而当一些重大纪念日来临,他也总是挺身而出,负责选题策划或采写相关报道以志纪念。这些年来,危春勇先后参与或组织实施了报社建党80周年、90周年,建军 70、75、80周年,建国55周年、6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宣传战役;承担了纪念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诞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80周年等专版、专刊的策划和撰稿,并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陈毅、贺龙等多位革命前辈的后代和亲属或身边工作人员作过专访。在江西新闻界和文史界有一定的影响。
李先念女儿李小林接受危春勇采访
二、发掘宝藏,珍贵红色史实传递正能量
红色题材蕴含丰富的历史宝藏,特别是一些老革命、老前辈的经历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资政育人,激励来者,如不抓紧把它记录留存下来,很有可能就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危春勇以新闻人特有的敏锐、敏感和扎实的功底,发现并采撷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采写的许多报道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有的甚至填补了江西文史记录上的一段空白。
“见到记者,特别叮嘱将镜头多对向群众”;“走村串户嘘寒问暖,牵挂群众生活和生产发展”;“中午用餐,指定要吃地道农家饭”……这是2013年春,危春勇采访已经85岁高龄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游云谷获取的几幕尘封了四十年的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在大寨的珍闻。
游云谷从事新闻摄影半个多世纪,曾经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外国政要拍照,晚年因专注于鄱阳湖候鸟珍禽的拍摄,一直未曾记录并向外界披露自己以前为领袖人物拍照的经历,而今年事已高,重病缠身,已无能为力写回忆。危春勇从一本旧杂志上看到游云谷拍摄的一张周总理1973年在大寨的照片后,几次上门采访游老,挖掘出了一段段照片背后的生动故事,所写《周恩来最后一次访大寨指定吃农家饭》纪实文章,以讲故事的手法娓娓道来,叙述了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公仆本色和民生情怀。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形势下,该文的刊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成为“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教材。在2013年度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该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之后又获得江西新闻奖二等奖。
就在该文发表不久,游云谷老人因脑梗塞复发致使神智不清,语言表达困难,再也讲不出他自己所亲历的往事了。可以说该文的采写并刊发,及时抢救发掘了一段行将流失而又弥足珍贵的重要史实。
中央警卫团,因承担保卫党中央和领导同志安全的重任而格外引人注目,但外界并不知晓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有近40名江西青年成为这支神秘而特殊的部队的光荣一兵。曾经在中央警卫团当兵8年的刘福老人,在看了危春勇采写的革命历史题材报道后受到感染,主动打来电话“报料”。危春勇接连几次上门走访刘福,听他回忆自己的亲历往事,在2014年春节期间写出了《中央警卫团南昌籍老战士刘福回忆在北戴河担任警卫的难忘时光》一文,讲述了其在中央警卫团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得到锻炼、磨练和成长的故事,提升精气神,具有较好的励志教育作用,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关注。多年未有音讯的老战友,重新找到了刘福;母校盛情邀请他参加校庆,50多年未有联系的老师得以见面;南昌市文明委还特别邀请刘福参加“道德大讲坛”,让他结合自己的部队生活,到社区进行中国梦的演讲。
水静老人向危春勇讲述亲历往事
三、发扬光大,多次带领年青记者采写红色报道
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事关党和国家、军队的历史,政治性强,要求极高而采访难度大,不容易把握,因此许多记者不愿意碰、不敢去写,因此造成传媒界一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相对于其他题材报道存在原创稿件少、采写比较薄弱等状况。
针对部门年青记者对此采访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危春勇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带动和吸引年青记者参与到革命历史题材的宣传报道中来。还是在2003年和2004年间,他采访毛主席孙子毛新宇、外孙女孔东梅等人时,都特意带上刚入行不久的年青记者一同前往。
2004年夏,危春勇负责江西平面媒体中唯一一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特刊的策划时,有意识地安排并具体指导部门四五名年青记者(其中两人还是刚加盟报社的新人)参加,沿着邓小平在江西的战斗足迹探寻走访,如期写出了报道,自身又得到了锻炼。
2009 年共和国60大庆,危春勇提前谋划专题报道,做方案,定选题,率领所分管的热线部所有成员采写报道。10月1日这天,部门同志没一个人休息,全体出动,带着各自的任务忙于国庆新闻的采访。你连线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将军,为读者解读此次国庆大阅兵的特色;我电话江西在北京读书、刚参加完国庆游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听她讲述所在方阵游行队伍中的一些“秘密”……一个个热情高涨,忙得不亦乐乎。危春勇自己也两次连线出席观礼的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请她畅谈国庆观礼感受。整个部门记者写了10余篇有特色、有分量,计有15000多字的新闻稿。危春勇一一精心修改后发给总编室,为晚班烹饪国庆盛典大宴提供了丰富的“菜肴”。
2011年6月中旬,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危春勇又带领部门的新老记者组织开展“征集红色藏品社区巡展”、“教唱热门红色歌曲”和“邀请读者率先参观扩建竣工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的三大主题活动,构成了红色“三部曲”,持续半个月,犹如一个流动性、开放式的党教大课堂,在广大读者中掀起一股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浪潮,为建党90周年的到来营造了热烈的气氛,而且加深了年青记者对党的认识、对党史的学习与了解,增进了对党的感情。活动进行当中,有的同志即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心愿。
四、放弃游玩,节假日多在书写“红色”文化
凡是看过危春勇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的人,都会觉得作品生动可读耐看,故事性强,易于产生感情共鸣。殊不知,他的这些作品都是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完成。
长期在新闻采编一线摸爬滚打的危春勇,带领部门同志抢新闻、抓选题、搞策划,往往是白天晚上连轴转,一根弦总是绷得紧紧的。2009年春,担任信息日报编委、成为报社的班子成员后,还要经常上晚班签审版样,担子更重了。加上他又是国家邮政局特邀社会监督员、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并担任省委宣传部多年的舆情信息员,社会活动和事务性的工作也很多。
没有谁给他下达任务,他自我加压,每年至少完成4到5篇红色题材的新闻作品写作。没有时间,他就只能更多地占用节假日和班后工余的时间来实施自己的写作计划,许多节假日因此成为他红色文化题材稿件的黄金写作日和作品诞生日。危春勇本来也喜欢旅游,但为了多写一些红色题材方面的文章,他放弃和割舍了许多次节假日出游的计划与安排。
2011年春节假期,危春勇根据自己10年在南昌偶然发现一本早期《毛泽东自传》时写成的通讯《江西也有本〈毛泽东自传〉》来龙去脉,写出了一篇6000余字的长文《一篇文章引出一份珍贵文献——2001 年南昌发现战争年代〈毛泽东自传〉始末》。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管的《党史文苑》收到稿件后如获至宝,主编梅宏同志特意给他打来电话给予肯定,并亲自担任这篇稿件的编辑,很快以5个半页面的篇幅安排在当年的第4期杂志上刊发,向党的90周年生日敬献了一份有意义的礼物。
江西红星艺术团是一个由百余名中老年人组建的业余艺术团体,通过唱红歌跳红舞,义务宣传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参加了省内外的不少大型演出。也许都有这样的红色情结,心灵相通。危春勇觉得应该将这种精神反映出来,向社会宣传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他利用双休日几次深入现场实地探访,通过与团员们促膝交流、攀谈,观摩他们的训练、排练和重要演出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原始素材和鲜活事例。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危春勇的家人去上海探望亲友并旅行,平时喜欢旅游的他没有随同前往,而是一人留在家里,对几次采访获取的丰富素材进行梳理和提炼,写出了《火红的心点亮闪光的星——记百余名中老年人组成的红星艺术团》一文,细致描绘和生动记录了一百多名年过半百之人积极开展公益演出,向社会传播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精神风貌。长假过后不久,这篇稿件便在《信息日报》整版发表,随之被多家主流网站转发。
2013年春节假期,危春勇再度对文章进行修改与补充,增加了近一倍的容量,形成了一篇7000多字的纪实报道,在《大江周刊》上发表。红星艺术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扩大,团员们投身红色文化宣传的热情更加高涨,成为省市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文化宣传与普及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一往情深,对红色题材报道难以割舍
危春勇做事认真,踏实严谨,在报社和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他的这一作风在采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报道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他非常注意史实的准确和表述的分寸,从不哗众取宠,道听途说,信口开河,而是以对事实尊重、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进行每一篇文章的采写,把握不准的事,哪怕新闻价值再高也不去写。
采访中经常遇到因年代久远或当事人年事已高讲述不清、回忆有误的问题,对此,他特别慎重,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时间、地点,弄清一个细节,他不厌其烦,又是翻阅领导人年谱、传记,又是查找人民日报电子版,甚至是请教文史专家,直到搞清楚、弄明白为止。
在报社,危春勇以业务扎实和工作勤奋而著称,钻研新闻业务的劲头也很足。这些年他撰写的新闻论文也有二十几篇,有的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获得的各类新闻奖计有60多个,2013年还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评为高级编辑。在新闻岗位上,也算得上是一个成功者。尽管如此,他对红色题材新闻作品的采写仍一往情深难以割舍,依旧是那样投入、那样执著,甚至于“玩命”。
2014年7月26日,“八一精神”内涵表述论证会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希望危春勇参加并就此写一篇有分量的文章出来。然而此时正碰到他当晚班。25日晚他在报社上完晚班回到家已到26日凌晨2点,只睡了5个小时他就爬起来,匆忙洗漱了一下再到路边早餐车上买几个包子,边吃边往论证会现场赶,提前了20分钟到达会场。
在写作“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幕后一文时,尽管处于连续上晚班的紧张日程当中,身心疲惫,但他没有懈怠。文章要尽快写出来,本职工作也不能受影响,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自己辛苦点少睡点觉。他一方面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晚班的报纸版面的签审付印,并确保不出问题;另一方面则缩短自己的睡觉时间,利用班后的时间写作,争取尽快交稿。连续几天,他凌晨下班回到家都只休息五六小时,上午9点钟不到便爬起来写稿。初稿写出后又几次修改。仅仅过了一周,一篇题为《以精神的力量掘取“精神”的实质——“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幕后》的文章便交到了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负责人的手上。这篇 7600字的文章,从情系“八一精神”、发掘“八一精神”、论证“八一精神”、解读“八一精神”、传承“八一精神”等五个方面,系统回顾和记述了“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的前后经过,得到研究会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认为写得很到位、很精彩、很有水平。
六、自觉传承,源于责任担当和精神支柱
危春勇的红色题材作品涉及面比较广,既有纪念党的生日、庆祝国庆和建军节的重大策划,又有对开国元勋与革命前辈的深情回忆和对革命后代的专访,还有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回顾和红色题材邮票发行的建议与综述等。
因为不是“专职”采写红色题材新闻报道和文章,危春勇为此倾注了自己难以计数的时间、精力与心血,连正常的、必须的睡觉时间也常常“搭”进去了,远途采访还要自行负担往返和食宿方面的费用。曾有朋友和同事对危春勇如此痴迷于革命历史题材和红色文化的宣传报道很不理解,说写这类东西不时尚、不吃香,也不实惠,你的新闻业务和工作业绩已经很突出了,何必还要自讨苦吃,花费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么辛苦劳累的事呢?对此,危春勇总是微微一笑,“这其实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值得你去做!”
从某种程度上讲,采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费力不讨巧的“苦差”,从事这类题材报道一定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这么多年来,危春勇不为世俗所扰、不为名利所动,笔耕不缀,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倾情并执著于革命历史题材和红色文化的新闻报道,有“爱好”、“喜欢”的因素在内,但更重要的还是责任所在。
采访中,危春勇在和我们谈起红色题材报道的采写时说,有些东西,你看到了、发现了,不把它写出来就会觉得于心不安、很不踏实。
当下社会多元、思维多变,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存在信仰缺失、“三观”扭曲等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上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把中国革命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乱七八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危春勇表示,把握导向,坚守阵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尤其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自己作为一个有20多年党龄的新闻人,有责任、有义务在这些方面多做些事情,将爱党、护党、为党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
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并将其当作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因而也有精神动力,最终成为一笔精神财富。难能可贵,在当下也实属不易。20年来,危春勇除在自己供职的《信息日报》外,先后在《党史文苑》《党史博览》《文史博览》《文史大观》《江西画报》《江西文艺史料》《集邮博览》《老友》和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中国红色旅游网等全国权威报刊和主流网站等,发表革命历史和红色题材的新闻报道与纪实作品100多篇,计有30多万字。在江西新闻界首屈一指,在全国同行中也为数不多。表现了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新闻人的自觉担当和崇高追求。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分别选举其为理事和常务理事,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也聘请其为特约专家。
2016 年2月2日,习总书记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并与革命后代座谈时,殷殷嘱托老区人民“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2月4日凌晨,正在报社值班签审版面的危春勇,在报纸大样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讲话,深受鼓舞,感到十分亲切。他表示,尽管在从事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有时不被理解,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更坚定和鼓足了自己继续做好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积极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与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