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曾经有过知识直接变现的尝试,但没有成功。
在2014年最后一期节目中,罗振宇做了一期《读书人的新活法》的节目,希望把他的幕后团队“开源”,通过到企业、家庭“说书”的方式,换得读书人的新活法,但从后续效果来看,探索并没成功。
比起罗振宇,同样以读书人自居的编剧史航显然抓住了风口。在2016年5月,依靠知识和见识,史航在分答9天赚4万的故事广为传播。在分答上,史航定价问答,别人付费偷听,在回答后入睡的史航,躺着把钱收入囊中。
但知识付费的时代真的要到来了吗?罗振宇的探索失败只是时间未到吗?
果壳、在行&分答创始人姬十三
分答爆红和问答付费
上线于今年5月15日的分答实现了现象级爆红。比起姬十三团队更早推出的在行,分答像是语音版在行的mini版,可以向平台上的大V提问,大V则看问题和价格选择性回答,但时间限定在“60s”。不同于在行的付费模式,分答还加入了偷听环节,提问者可能要花费3000元的问题,偷听者花1块钱就能分享到答案。
窥私、娱乐、八卦、猎奇……分答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爆炸性传播,成为一款名副其实的爆款产品,并且在王思聪参与回答问题时达到了顶峰。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富二代回答了包括“性生活”在内的32个问题,最后获得了23.8万元的收益。
这看起来像一场知识付费的狂欢,但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在娱乐化和初期兴奋度过后,分答还会剩什么?60s语音能实现“知识”问答吗?分答的未来会是什么?
在6月24日的分答沟通会上,在行&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
首先,姬十三认为爆红之后,分答的方向是专业化发展,依托果壳网、科学松鼠会和在行等资源,分答上的大V会在娱乐化爆红之后,往专业化方向走。实际上,姬十三还透露,医疗和法律等垂直方上已经开始呈现出迹象。
其次,对于60s的语音,姬十三认为大部分初次问题时长已经足够,但分答团队在进一步迭代中,还会开发出“追问”功能,让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解决。当然,作为“在行”的衍生产品,姬十三认为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探讨将可以从分答导入到在行中,如果是一对多的情况,则有“MOOC学院”。
第三,姬十三还首次对外阐释了分答的未来:以人为核心的专业化知识服务。
他解释称:“我记得过去在大学的时候想要买个相机需要花三天时间研究,想知道哪个更适合我,哪个性价比更高,现在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琢磨了,所以我要买个东西我最好是有个专家告诉我,你的需求是什么,可以满足你需求的结果是什么,非常简单,我要结果,我要简单粗暴,我要定制。”
在姬十三团队看来,这种定制化需求背后的知识看起来是知识,但其实背后隐藏的是种服务。“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头脑里面虚拟的摸不着的知识,无论在天涯海角在天南海北你都能给另外一个人带来服务,让知识变成服务的变现,这件事情是不是便利,所以以人为核心,交易及社区。”
于是如果从威胁角度来看,对于分答来说,形成社区和用户沉淀可能是当务之急,因为姬十三称,目前流量来源严重依赖朋友圈。
“那如果腾讯出于战略考虑封杀了你的链接呢?毕竟这种情况此前出现过。”
姬十三回答称:“作为成熟的创业者,我只能说我们理应做好这种准备,但是目前来看,短期内还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另外,这一轮融资我们也跟几家巨头接触过。”
知乎创始人周源值乎和知乎Live
无独有偶,与果壳调性相似的知乎曾早于分答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值乎。而这正是外界担心分答失败的原因之一。
不过“值乎”这款在4月1日推出的产品,更像是为愚人节准备的礼物,虽然值乎同样刷爆了互联网人士的朋友圈,但更多参与者认为,值乎真正的价值在于普及了“付费看答案”的模式,而对于付费知识并无太大助益,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火爆背后的“价值观”。
新东方在线CEO潘欣在体验值乎后评价道:“1、很好,让我昨天一晚上挣了300多元,今天又挣了小200元啊,感谢值乎。值乎这产品,绝对是第一眼美女的范儿啊,令人惊艳。2、但是,这玩意如果只是现在这样,我预测三天热乎劲,毕竟看着朋友圈满屏的牛皮癣广告似的感觉,很令很多人生厌啊,包括我自己都讨厌自己。”
潘欣还猜测称,值乎只是知乎团队的试验品,真正的意图在于推出“付费问答”。
果然,5月14日,上海,知乎官方在5周年庆典之际,正式推出了具有付费内容交流功能“知乎Live”,这个位于知乎App内的新功能,会围绕某个知乎大V进行专项Live群组内交流,加入聆听需付费,价格由分享者制定。比如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创业者”相关的专场,“门票”499元,在一个小时的分享中,实际获益达10万元。
有趣的是,就在知乎Live推出的后一日,类似“值乎”的产品“分答”上线,并引爆了朋友圈,而当时,知乎早已将值乎置于“休假”状态了。此后迭代,推出语音版等,都是竞争链内引起的相应变化而已。
总之,在2016年上半年,知乎和在行,值乎和分答,都先后将付费问答推向了市场,并且通过社交网络取得了爆发式普及。
虽然值乎和分答这种短平快的交流方式,可能不是知识分享的最好载体,并且对于社交关系的依赖,以及社区资源的需求都可能会让其只是“火爆一时”,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愿意为知识买单,在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如果受益分配模式合理,那知识付费并不会玩玩而已。
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知识付费大趋势
在分答的沟通会上,马东认为中国人其实早就有为知识买单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孔子门生需要向老师送上“束脩”。
但在此前的互联网发展里,“免费”一度成为了主流,从小说到音乐,所有本该有版权的知识和IP,在中国都被互联网的免费大旗盖过。马东表示,现在到了回归传统的时候,用户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买单。比如他和奇葩说团队刚完成的语音课程,就在某音频网站上销售火热。
对于知识付费的需求,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从另一方面发表了看法,她认为移动互联网让垂直化服务和个性化需求成为了可能:“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拿起手机的那一刻都像极了皇帝,屏幕一点就有自己的御膳房,屏幕一点就有自己的专门美甲师,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专门老师,可以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需要补充的是,罗辑思维也正沿此方向探索,在“说书”式的知识变现失败后,他们现在推出的“得到App”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至少一个叫“李翔”的财经主编,在一个每年199元的付费订阅活动中,短时间赚取了300万,他后续所要做的就是每天更新自己关于商业财经方面的观察和见解。
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罗振宇关于“说书”的变现为何失败——门槛太高,不好规模化,比起“说书”,更多企业喜欢听案例、成功学,不会为人文历史类和非工具类的知识买单,除非你可以实现碎片化——而这些正是李翔成功的原因。
此外,李翔的案例给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等群体另外一种商业变现的可能。如果不是付费订阅,前资深媒体人李翔的变现途径,很可能是开辟一个关于自己的新媒体,然后开始通过广告、软文和打赏的方式获得收入,但比起他现在的方式,差距不小。
实际上,正如百度贴吧之父俞军评价值乎时提到的那样:一方面,付费能激励更优秀的内容产生,金钱提高了知识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用钱评价也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信息筛选渠道;这两个条件会不断形成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生态,值乎至少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功能。
现在,付费产生内容,用钱评价和筛选信息的条件,已经突破了值乎所在的知乎,分答相关的在行。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正在接入,一个大趋势——知识付费的大趋势,似乎已经轰然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