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AEP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系列报道之一:科技撑起一片蔚蓝

大众传播时间:2016-07-10 19:02:18

简介  AEP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系列报道之一:科技撑起一片蔚蓝, 编者按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下简称“APEC会议”)于11月在北京市成功举办。这是...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下简称“APEC会议”)于11月在北京市成功举办。这是时隔13年后,APEC会议再次走进中国。在中国气象局与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会议顺利召开做出应有贡献。本版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梳理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的成效,总结其经验。

  从11月起,北京的蓝天多了个名字—“APEC蓝”。“蓝天能否常驻?”“减排措施依据何在?”APEC会议结束了,关于蓝天的讨论却并没有停止。圆满收官的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为“APEC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则是其背后最重要的支撑。

  “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气象部门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在其中得到了有效应用。”谈起此次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欣慰而自豪。

  翻越“两座大山” 交出满意答卷

  11月7日,APEC会议假期首日,天朗气清。在北京求学的李欢外出逛街时,提前准备好的口罩并未派上用场。“之前看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轻度霾还有些质疑,今天看来大力度的减排措施确实取得了效果。”李欢深吸了一口清新空气。

  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正是基于气象部门准确的天气及空气质量条件预报。为做到这一点,气象部门克服了重重困难。参与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的工作人员认为,准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环境气象预报是保障服务需要翻越的“两座大山”。

  “APEC会议期间的天气预报要提前至少两周上报,为决策服务提供及时参考,这是很大的挑战。”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说。目前,主流确定性预报模式的最长有效预报时效仅为七八天,要将其提前到两周,难度可想而知。

  准确的空气质量条件预测面临的挑战则更大。经历过10月连续4次的重度雾-霾天气,北京民众对于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并无几多信心:这样的空气质量如何迎接八方宾朋?参与此次保障服务的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主任张小玲直言:“难度大,压力大。”

  “不同于常规的天气预报,环境气象预报更为复杂。”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康志明解释道,空气质量与近地面环境密切相关,近地面环境受地形影响,局地性强,其可预报性本来就比较低。同时,雾-霾涉及到许多化学过程及机制,这并不是预报员擅长的领域;排放与治理等人为因素掺杂其中,客观预报空气质量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但“两座大山”并未阻挡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的脚步。“11月8日至11日,北京地区可能出现静稳天气,持续时间长。”10月24日,中国气象局对APEC会议期间的静稳天气形势做出预报,并建议采取区域联防和应急减排措施。彼时,距APEC会议召开还有近20天。

  随后的天气发展形势,验证了这一预报的准确性。随着会期临近,预报也越来越精细化,在前后20多天里,这一总体结论基本保持不变,成为决策部门采取减排措施的重要参考。

  科技成果亮剑 攻坚克难有方

  11月3日早,中央气象台,APEC会议专题会商正紧张进行。“未来几天将有两次冷空气活动影响北京,在阶段性降温的间隙,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语气不急不缓,却十分肯定。

  能让马学款作出笃定判断的,除了他丰富的预报经验之外,不可或缺的是科学有效的预报模式和客观预报产品。

  10米风向集合预报玫瑰图、基于模式的动力统计释用产品、监测和预报产品综合显示平台……国家气象中心自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以来研发的新产品与新预报方法,特别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UACE模式提供的华北区域9公里分辨率霾预报,预报时效及时间分辨率均有显著提高,为预报员科学研判与分析提供了大力支持。

  而围绕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相关部门多年来的科研、业务成果,均在其中“大显身手”。

  作为“新面孔”,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研发的“静稳天气指数”在此次决策气象服务中立下汗马功劳。“指数越大,大气污染的程度就越高。”康志明指着手中最新的静稳天气指数图介绍道,“通过将静稳天气指数与PM2.5值进行对比,可直观了解减排效果。”在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中,静稳天气指数图作为气象部门提交的重要决策信息内容之一,成为相关领导决策时最直观有效的参考。

  一年前,北京市气象局已开始在怀柔区部署环境气象移动观测系统。“开展APEC主会场大气环境、气象要素梯度对比观测和气象条件与空气污染的关联性分析,使环境气象预报更准确。”张小玲说。此外,北京市气象局还启用怀柔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和朝阳APEC会议现场气象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气候条件分析和天气预报的精准性。

  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气象探测中心……各单位同心协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雾-霾天气月趋势预测、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和传输路径卫星监测、污染物浓度分析等方面各尽其长,为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织就起一张坚实的科技之网。

  一线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气象部门助力APEC会议的“软实力”。依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的中国气象局雾-霾监测预报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相关科研成果在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中的转化与应用,并在会议结束后进行APEC会议期间大气污染减排效果评估,获得一致好评。

  总结传承经验 推进现代化建设

  “人努力,天帮忙。”这是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人员的共同感受。“气象部门将以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为契机,总结与传承相关经验,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矫梅燕一席话,高屋建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再到今年南京青奥会、北京APEC会议,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得以体现,宝贵经验得到进一步传承。

  对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主任宗志平来说,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早已驾轻就熟,但他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与体会。他表示:“通过此次APEC会议气象保障服务,一些年轻预报员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科研与业务技术成果也得到了充分检验。”

  在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许多业务成果如北京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系统,都在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环境气象业务起步较晚,需夯实基础,汲取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同时更应该通过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反哺现代化建设。”张小玲感叹道。

  在总结传承经验的同时,气象工作者紧盯业务中存在的上升与完善空间。康志明所在的环境气象中心今年加大对CUACE模式应用技术的研究,并引进多家模式,大大增强对环境气象预报的支撑力度,但他觉得并不够:“我们将加强对不同模式的集成应用,发挥各家之长,减少环境气象预报中的不确定性。”

  康志明告诉记者,环境气象业务发展离不开科研,环境气象中心在自身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将进一步深化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弥合科研业务“两张皮”,促进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业务技术。

  对于未来,宗志平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加大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希望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技术能普遍地应用到日常预报中。“比如为公众提供时效更长的预报产品,实现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在现有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影响的气象风险预报等。更多地惠及公众,这也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宗志平笑道,眼神里充满自信与希冀。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12月5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