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我的十年科技新闻路

大众传播时间:2016-05-04 12:18:42

简介  潘佩萱1985年6月,中共六安地委决定停办《皖西科技报》,恢复出版《皖西报》,仍为周刊。行署科委负责同志建议,《皖西报》能延续科学技术的宣传,促进科技进步...

url:,id:0

潘佩萱

1985年6月,中共六安地委决定停办《皖西科技报》,恢复出版《皖西报》,仍为周刊。行署科委负责同志建议,《皖西报》能延续科学技术的宣传,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经济建设,得到地委书记黄树勋的首肯。《皖西报》复刊后的第二期就在第二版开辟了“科技园地”专版。12月起改名为“科普园地”。1986年《皖西报》扩展为周三刊,每周安排一版科技版,至11月共计出版54期。

1986年11月,报社与行署科委合编科技版,由此改名为“科学与技术”,1995年改版为《皖西日报》,仍保留科技副刊。1996年10月我退休时累计出版820期。在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副刊也成为《皖西报》的特色之一。

当《皖西报》复刊时我有幸调入报社,主持科技版的采编,整整10年的工作在此作粗略的回顾。

“科普园地”借鉴《皖西科技报》的经验,宣传、普及科学技术,侧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服务,设置技术开发、秋种技术服务台、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农谚新释等栏目;工业技术开发方面设置新技术、新产品,标准计量专版等;服务民众生活设置科学与生活、卫生与健康、生活顾问等栏目;为普及科技知识设置科学天地、知识窗、知识小品、科技短讯、新书架、小词典等。同时还刊登了系列讲座。“农业生态知识讲座”是时任行署科委主任赵安常为《皖西科技报》撰写的宣传,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的讲座已刊登4讲。《皖西报》复刊后,“科技园地”第一期就开始刊登第5讲直至第8讲结束。1986年下半年,适应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约请地委党校副校长陈太荣,行署乡镇企业局局长詹友功撰写“农村经济改革讲话”共计刊登13期。

“科学与技术”于1986年11月20日出版第1期。推介了国家“星火计划”和省“星火计划”项目。诸如大别山区综合技术开发、霍山县综合技术开发、包括茶叶优质丰产、皖西白鹅饲养、食用菌栽培、中药材开发等10多个项目。在适用技术和成果转化方面,推广了杂交水稻、棉花地膜、山区玉米、板栗丰产等栽培模式及网箱养鱼技术规程等等。加强技术开发的针对性和先进性。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

“科学与技术”重视宣传技术政策,开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的宣传和系列知识问答。同时增设了适用技术、发展畜禽业、植物园、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科技工作者建议等栏目。配合科技扶贫、科技兴企、农科教等项目的报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响应地委、行署科技兴农的部署,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年。地直机关74名科技人员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承包38个科技项目,并培训农民技术人才。科技版跟踪采访报导。为了提高科技版的时效性,我先后和黄新国、刘明朴等同志到工厂企业和科研单位采访,进行系列报道。

回忆30年前,当我离开从事了20多年的农业科研岗位进入新闻战线,是我人生历程的新机遇、新起点。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从科学研究转向科普宣传,从相对封闭的农业耕作走向全方位的科技笔耕,无疑是迎接新的挑战。当时报社的人员较少,我们不但要独立完成采编,还要自己设计排版,在编辑部领导关怀和老新闻的帮助下,我从头学起,很快掌握了编辑业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副刊与时俱进。1991年科技兴农系列报道,荣获省科技新闻二等奖。工业系列报道荣获1993年省科技新闻三等奖。作为媒体人的价值就是得到社会认可,而更多的收获是快乐和充实。

10年科技新闻路是我毕生最珍贵的回忆。

[责任编辑:yfs001]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