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商务网 机床上下游】自国务院去年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至今已一年有余。其中,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十大领域之一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阶段。
而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又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当下,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中国制造”亟待向“中国智造”迈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国内机器人产业也出现进入者一哄而上、发展质量不高、企业扎堆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等难题。如何警惕机器人产业高端产业低端化,逐步实现产业良好规划布局,对未来“中国智造”意义重大。
工业机器人
红利:
推进智能制造,前景未来可期
早在四年前,工信部便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机器人是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工信部的规划,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2016年将继续扩大,或将于明年进行全面推广。今年三部门又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我国机器人产业提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一系列政策红利正在为机器人产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66000台,占全球销量的1/4。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在接受科技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红利消失,劳动力结构不尽合理。
徐晓兰指出,这种现象在浙江、广东等地的制造型企业中尤为突出。由于劳动力成本红利的消失,这些制造型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特别是那些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行业企业。同时,劳动力供需矛盾问题日渐凸显,如每年有大量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但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做技术工人,而普通农民工又无法胜任技术工人岗位,这就导致大批制造企业出现高级用工慌,在这种劳动力供需矛盾下,企业为了发展就会利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
(原标题: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定方向、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