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四大门户网站科技科普新闻报道现状分析

大众传播时间:2016-07-13 16:10:53

简介  文/雷永青 (《 中国国家地理》 ) 近几年,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新闻在网络传播中突显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也暴露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次调研所述的四大门户网站...

文/雷永青 (《中国国家地理》)

 

近几年,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新闻在网络传播中突显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也暴露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次调研所述的四大门户网站是指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家商业网站都将新闻资讯作为主打业务之一。据统计,四家网站设立与科技新闻相关频道的情况如下:新浪网设有科技频道、健康频道;搜狐网设立IT频道、健康频道、绿色频道;网易设有科技频道、健康频道(与三九健康网合作)、探索频道;腾讯网设有科技频道。其他频道,如育儿、家居等频道也会涉及科技新闻的报道,但并非主要阵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新闻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网络编辑将肩负起科技新闻传播更加艰巨的使命。

 

一、四大门户网站科技新闻报道的特点、优势与问题

 

()科技频道均以IT、电信、互联网产业新闻为主,纯科技科普类新闻所占比例低,版面位置不在视觉中心,人员配置少

 

综观四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均以报道IT、电信、互联网产业新闻为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除报道信息技术趋势和数码产品应用之外,所报道产业新闻更接近于财经新闻,不能算作纯科技科普类新闻。

 

如新浪网科技频道,首页要闻位置只有底部两条为纯科技科普类新闻,重点位置均为IT、电信、互联网产业新闻;科普版块在一类新闻中,只占1/3的版面,且位置居左侧栏,处于视觉焦点之外;科普板块正式编制为2人,占全频道人员的1/18

 

与新浪网对应的是搜狐IT频道,板块内容与新浪科技频道基本无异,科普板块在一类新闻中占据1/5版面,且位置也不在视觉中心区域。科普板块正式编制为2人,占全频道人员1/15

 

网易科技频道则全为IT、电信、互联网产业新闻,将原属于该频道的科学探索栏目划归于新闻中心制作,目前探索栏目版面位置处于网易新闻中心底部倒数第二屏,人员编制为2人,占全频道人员的1/30

 

腾讯网科技频道同样以IT、电信、互联网产业新闻为主打,科学探索栏目版面位置处于科技频道底部最后一屏;人员编制2人,占全频道人员的1/15

 

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分析:

 

门户网站最早由IT从业者创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IT、电信、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且最具商业潜力的行业备受媒体关注,同时IT、电信、互联网企业也是最早且最热衷在门户网站投放广告的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的商业网站理所当然更加关注该领域的新闻报道。

 

相反,传统科技新闻由于相关企业迄今尚未形成成熟的网络媒体广告产业链,一开始就被互联网科技频道冷落,“不受关注则不投广告,不投广告则不受关注”是商业网站科技新闻报道的潜规则。正因为如此,以公益为目的的科普报道虽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单条新闻的点击率位居整个频道的前列,但在商业规则下,只能处于不受重视、版面少、位置低、人员少的尴尬局面。

 

在这里,我们不妨与美国的三大门户网站YaHooAOLMSNBC做一个对比。在中文“科技”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英语TechnologyScience是两个单词,在YaHooAOL都是两个并列的频道,MSNBC虽然将“Technology & Science”作为一个频道,但是这三家网站“Technology News”都是专门报道IT、电信、互联网行业新闻、技术趋势、产品应用等。“Science News”则是以报道天文航天、生物技术、考古化石、环境、能源、气象、动物等领域的科技进展为主。

 

国内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从频道URL上,都是techXXcom,显然对应的应该是国外“Technology News”,而与国外不同的是,“Science News”却成为都是“Technology News”下的一个子栏目,与IT、电信、互联网并列。在国外三大门户网站科普频道是与时政、体育、娱乐、财经同一级别,属于一级频道,而国内门户网站Science隶属于Technology,成为一个三级栏目,这不能不令国内科技新闻界汗颜。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网易探索栏目从网易科技频道划归于新闻中心下属,虽然未完全独立,但从配置二级域名 上来看,网易探索频道是国内门户网站中最先独立的一个科普频道。

 

()四大门户网站科普栏目(频道)已形成各自优势,虽稳中有升,但短期内难以在规模上取得突破

 

门户网站最早开设科普栏目是20038月由新浪网科技频道创建科学探索栏目,当时编制为1人,而后国内其他门户网站也跟随设立科普栏目,全面报道国内国际科技新闻与科普知识。经过5年多发展,目前国内四大门户网站的科普栏目已经相对稳定,且形成了一定报道路线和各自的优势特点。

 

综观四大门户网站科普栏目(频道),报道主要领域为天文航天、生命医学、自然动物、考古历史、地球地理、百科常识等。报道手段主要有专题、视频、博客、播客、圈子、直播、访谈、连线、外电翻译等,在大型新闻事件中,一般都会总和若干种手段联合报道,突显网络媒体快速、全面的强大优势。

 

四大门户网站的科普栏目各自的优势如下。

 

新浪网科学探索栏目,是门户网站最早的科普栏目,在大型专题报道、外电翻译、媒体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

 

搜狐科学频道,因人力投入不足,原主力人员转向做绿色频道,相比不具有优势,偏向奇趣新闻。

 

网易探索频道,从科技频道划归到新闻中心后,实力增强,期间因主力人员不稳定有损实力。20093月重新改版,内容定位从原来的纯科普方向转而关注环境保护、国家及城市地理、新生活。

 

腾讯科学在新闻报道上实力不俗,但栏目内容与新浪科学探索雷同,最大优势是创办几年不间断的“院士访谈”栏目,截至20093月已邀请近百位院士与网民在线交流访谈。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门户网站编辑没有新闻采访权,加上国内科技新闻优良稿件采编量不足,由此造成四大门户网站科技新闻多以国外新闻为主,其中翻译外电新闻最多时能达到全部新闻的70%以上,要闻区国际科技新闻几乎占绝大部分。

 

经历5年发展,科普新闻报道已经在国内门户网站立足脚跟,并且在艰难地寻求突破,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能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如“神六”、“神七”等专题。但总体而言,以公益为目的的科普传播,由于目前广告回报率不高,短期内难以在规模上取得突破。

 

()门户网站健康频道水平不齐、方向不一;环保频道漫漫长路寻求突破口

 

四大门户网站设立健康频道的有三家,分别是搜狐、网易、新浪。三家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发展方向也不一样。

 

搜狐健康频道创立多年,已创立多个品牌栏目,并已经建立疾病数据库、药品数据库、医院门诊查询库,且形成了较大的健康新闻传播影响力和良好口碑,还在医药广告上获得较大回报。

 

网易健康频道采取外包方式,将该频道租售给国内最大的健康网站三九健康网。

 

新浪健康频道,实际上还只是新闻中心下面的一个栏目。2006年之前,新浪网健康频道也与现在的网易一样,将该频道租售外包。2006年后,新浪新闻中心承担创建健康频道,经过这两年的发展,该栏目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数据库建立完善和新闻影响力远远不如搜狐健康频道。

 

以环保为主题创建频道发展,走在最前面的也是搜狐。2007年,搜狐绿色频道成立,报道全球气候、能源企业、生态保护等环保新闻,关注NGO发展动态。希望通过环保新闻的影响力,吸纳相关产业和企业投入广告以获得发展。在漫漫长途中,搜狐绿色频道走在前面,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二、四大门户网站科技编辑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没有新闻采访权的网络编辑常打擦边球,不受保护的处境如履薄冰

 

按照200531日起施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新闻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获得出版许可证的报社和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以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单位。新闻机构自己的网站采编人员可以按规定申请、领取记者证。而门户网站等普通网站不是新闻机构,没有新闻采访权,其工作人员不能申请领取记者证。

 

因此,门户网站只有网站编辑,没有记者,没有新闻采访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门户网站在转载他人新闻内容的同时,在体育、娱乐、科技、文化、财经等非时政新闻领域,仍然通过电话连线、嘉宾访谈、个人博客等,甚至通过“洗稿”等形式采编、发布自己的独家原创新闻稿件,以突出自己网站的内容特色。但这种不受保护的处境常让网站编辑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门户网站科技新闻编辑同样遭遇到上述问题。正是由于没有新闻采访权,各家网站科技新闻独家原创量少,而国内科技新闻内容缺乏,以翻译国外科技新闻为主。

 

()网站编辑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

 

网站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2006年才被国家确定为新工种。目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由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网络编辑职业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20051月出版的《新浪之道》成为门户网站网络编辑的职业操作手册。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网络编辑除了应具备传统的采编实务外,还将掌握网络编辑技术,而且因为网络新闻更加快速,更加海量,要求网络编辑必须眼疾手快,快节奏超负荷地运转。网络科技编辑对职业素养、专业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相应要求有更高的专业培训。

 

此次接受调查的四家门户网站8名网络科技新闻编辑,研究生学历2人,其余6人为本科毕业。理工科背景为3人,文科背景5人。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为27岁,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年限平均为2年,月薪税前5000~8000元的3人,其余5人为税前3000~5000元。

 

此次调查培训情况,结果令人担忧。接受调查的8人中,近3年来接受过社会机构关于科技报道的培训,仅有2人回答有过23次,其他人均为0次。更令人担忧的是,所在单位是否组织科技报道方面的培训,只有一人回答有,其他人都回答无。在回答是否参加过关于科技报道方面的出国考察和交流项目时,所有人都回答无。在回答是否参加过与相关国外媒体之间的交流考察项目及培训,所有人都回答无。

 

因此,专业培训、业务交流已经成为网络科技新闻编辑的燃眉之急。由于所在单位无力为少数科技编辑组织相关培训,门户网站也难得有参加出国考察和交流项目的机会,因此社会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业务交流将成为解决网络科技编辑培训的主要办法。

 

()网站科技编辑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此次接受调查的四家门户网站科技新闻编辑反映最头疼的问题是科学性如何把控的问题。

 

网络新闻来源广泛,传统媒体各类信息汇集网站,如何判断科学性成为网络科技编辑的头等问题。门户网站的新闻来源多为转载和外电翻译,两者都不可避免与“伪科学”或“假科技新闻”打交道。国内报刊在科技新闻报道上也不免有“失身”的时候,作为新闻转载方的门户网站,网站编辑基本不会对转载新闻做核实、求证工作,一般都是直接转载或重新拟定标题加以推荐。如有网民对该新闻质疑,网站一方都会把责任推卸给新闻的原始出处。这样的机制容易滋生网络编辑不负责任、不思进取的作风。

 

门户网站科技新闻有一大部分是翻译外电报道,此类新闻的科学性把控更成问题。一般外电翻译工作由社会人员兼职来做,为了博取网民眼球和点击率,兼职翻译人员在选题上大多选择新奇性。而国外不少报纸本来就是非严肃性的社会小报,所报道的科技新闻往往包装得骇人听闻或趣味十足。缺乏专业素养的网站编辑在点击率的诱惑下,往往不假思辨地发布推荐。如2002年几大门户网站转载来刊物的消息,说是埃及有一名男子因垂涎一具木乃伊的美色,居然使其怀孕,胎儿已经8个月云云。

 

分析上述问题,门户网站科技新闻科学性把控难的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是门户网站为博取高点击率,往往不惜以公信力为代价发布低级趣味的“科技新闻”,缺乏严肃性。其二,门户网站编辑自身科技素养不高,领导更不了解科技领域,完全放任科技编辑自己的主观判断。其三,门户网站运营机制是以转载为主,缺乏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和审核机制,加上门户网站编辑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伪科学”或“假科技新闻”往往成为漏网之鱼。

 

三、加强网络科普传播建设和提升网络科技编辑素养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四大门户网站科技新闻报道和科技编辑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如下几个问题:门户网站科技新闻所占的比重不大,位置不高;盈利能力不强,领导不够重视;国内国际报道比例失调;伪科学、假新闻充斥在科技报道中;网络编辑年龄偏低,人员配备少且不稳定,科学素养不高;网络编辑缺乏操作规范,缺乏科技培训机会等一系列不容轻视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几年,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上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将影响科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上级部门合理调配相关投入,建立严格可行的考核体系,成立专项基金重点孵化几家科普网站,整合科普资源的规模效应,实现网站专业、良性、有续的经营管理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四项基础工程之一。在这个背景下,近几年政府、科协确实重视了互联网科技传播,也加大了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但是在网络科普工程上存在配置不合理、投入大产出小、项目工程考核效果差的严峻问题。例如,数字科技馆、数字博物馆之类的项目投入不小,网站做得花里胡哨,事实上网站只停留在建设阶段,不注重实际传播效果,浏览量非常小,用户体验差,社会效益产出不高。另外,相关机构下属的科普网站同样存在投入大、产出小的尴尬境地。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思想上仍停留在拿项目资金做面子工程,技术能力上落后,组织团队不善经营,上级机构缺乏考核能力和措施。

 

目前阶段,科学时报社下的科学网(wwwsciencenetcn)、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下的中国国家地理网(wwwdili360com)、由科研工作者和媒体科学编辑记者发起并已成立公司运营的科学松鼠会()是相对不错的网站代表,但仍然遇到了发展瓶颈,难以取得规模性突破。碰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做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网站,软硬件到人力成本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现阶段做科学、做科普是一个效益差的“冷衙门”,缺乏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成熟的盈利模式。

 

如前所述,专业网站发展难以突破,生存堪忧,而属于商业网站的四大门户网站科普传播仍停留于新闻传播领域,因其不具备良好的广告效益也不受重视,所以无法在专业性、系统性、规模性上取得突破。现阶段要想在网络科普上取得实质性、整体性的繁荣,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机构成立专项基金,重点孵化几家科普网站,培养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科技记者、编辑队伍,搭建一个科学普及与传播的平台,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链,实现网站机构专业、良性、有序的经营和管理。

 

()倡导并采取措施激励更多科学家参与公众互动,鼓励民间科学传播组织、科学博客发展壮大

 

网络科普前景不容乐观,最近两三年虽然仍然有不少科普网站新生,但更多的科普网站“死掉”,这些网站大多是科学爱好者的个人网站,这些站点本来就存在生命力不强、关注度小、更新维护不稳定的先天弱势,加上门户网站个人博客的兴起,更多的科学爱好者和从业者转战个人博客,放弃了经营站点的艰难之路。从整体上讲,科技博客的兴起,对网络科技编辑队伍是一个补充,对科普事业增加了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个人博客的兴起,扩大了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编辑、翻译人员的发表空间。更主要的是,吸引了大批科学家和研究者开通博客,与公众直接沟通,如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李淼、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科学网博客入驻了一大批热衷于与公众交流的科研人员。2008年,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异常火爆,并受到广大媒体的强烈关注。科学松鼠会网站实际上就是一个群博客,发表文章的人是经过审核的专业人士,博士、博士后不在少数。

 

但是,真正能到网络平台建立博客、发表文章、普及科学的科学家占极少数。大多数科学家以科研为中心,以忙为理由不加入、不配合科学传播,甚至认为科普是二流科学家、退休科学家的事情。所以,政府、科协等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倡导和鼓励更多科学家参与公众互动交流,把科普考核作为科研项目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以孵化、奖励、资助等方式鼓励民间网络科学传播组织。

 

()为网络科技编辑提供更多系统的培训机会,加大对网络科普网站或栏目的资助,相关表彰奖励应给网络媒体更多机会

 

近几年,针对科技记者和编辑的培训活动增多了,如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经常邀请媒体参加的一些讲座、沙龙、研讨会等活动。2004年成立的网络科普联盟是专门服务于从事网络科普活动的互联网站、栏目和有关机构,近些年在为网络科技编辑提供培训和学习上创造了不少机会,但系统、定期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仍然缺乏。

 

来源:《北京科技记者编辑论文选》

 

四大门户网站科技科普新闻报道现状分析

 

 

相关阅读:

    科普需要的是兴趣和快乐 张广学谈《法布尔昆虫记》 

    如何让科普图书如何叫好又叫座 

    专家:科普不是“小儿科” 

    论科普出版与儿童成长  

    叫好不叫座 传统科普类图书为何走向衰落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