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回到乐山》记录一座城市的温度(1)

大众传播时间:2016-07-10 18:12:11

简介  ■本报记者付小惠乐山,这座我们每天所生活着的城市,你是否感受到了她的温度?微电影《回到乐山》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回到乐山》以生活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

乐山,这座我们每天所生活着的城市,你是否感受到了她的温度?

微电影《回到乐山》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

《回到乐山》以生活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21个不同行业生活在乐山的主人翁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影片中,乐山大佛、铁牛门、叮咚井、岷江一桥、绿心公园等乐山“地标”一一呈现。而21名主人翁的故事则为城市的一街一景赋予了人的温度。

正如影片主创所说,城市的魅力在于人的魅力。《回到乐山》是在用人的故事传递城市的温度。光影背后的主创团队,同样是一群热爱生活、传递温暖的人。

“21味人生”呈现生活的美好

《回到乐山》的故事起自武叶,一个地道的乐山小伙,热爱骑单车旅行。故事从他的视角开始讲述,通过武叶骑着单车在大街小巷穿行而串起20个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故事。

作为微电影的制片人之一,武叶也是聚集7名主创的召集人,他和另一名制片人苏余年因为共同爱好而结识。受到张扬导演的纪录短片《生活在别处》的启发,两人进而萌发了制作一部记录生活在乐山的人的微电影。

因为热衷公益和旅行,武叶和苏余年结识了一群生活在乐山的人们。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却有着同一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

21名主人公涉足创业、咖啡、美食、公益、医疗、植物、音乐、空间改造、旅行等领域,因为不同的原因也因为相同的人生态度而“回到乐山”。影片以诗意的镜头呈现他们平凡而质朴的生活,通过主人公们各自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影响更多的人探索生活的意义。

21个人呈现了“21味人生”。这其中也包括武叶、苏余年,以及其余5名主创:导演沐青杉、编剧豌豆妈妈、艺术总监蟹子和监制前三板、陈晓宇。影片既在讲述别人也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回到乐山》定位为一部原乡人文片,同样也是一部公益生活纪录片。影片以纪录的方式呈现真人、真事,呈现城市中这样一群有情怀的人,向人们讲述生活中一种别致的美好。而影片全部制作经费来自众筹。

一次非专业人士的“完美”拼接

记者见到影片主创是在中心城区一间名为“兰花小馆”的茶室。因为工作的原因,未能见到武叶、苏余年和前三板。编剧豌豆妈妈是小馆的主人。这里也曾是影片主创搭建的临时工作室,剧本写作、后期剪辑等都在这里完成。

没有任何影视行业经验,豌豆妈妈笑称他们是一支不专业的队伍。她说:“之前我也没有编剧的经验,只是单纯爱好文学。影片摄制过程中,剧本也是边写边改,前后改动有几百次。”主创成员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大家发挥特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影片制作。最初由武叶收集人物故事,苏余年进行影片制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人公的加入和相识,由7个人组成的主创团队也慢慢组建起来了。

去年10月,《回到乐山》正式进入前期制作。进入秋冬季节天气时常灰蒙蒙的,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天气”也成了导演沐青杉最关心的事。“印象较深的是今年一月下旬,乐山时隔几年之后下了一场雪,剧组成员走上街头拍摄雪景。”沐青杉说。这场雪的到来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诗意。

沐青杉说,为了节约经费,即使是剧组工作期间,主创们都自掏腰包解决交通、餐费问题。拍摄的全部设备是三台单反相机、一支简易的录音话筒和三角架。由于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剧组在最后半个月为赶制制作进度,把临时工作室搭建在兰花小馆。在影片中需要的航拍镜头,也是找到朋友无偿提供航拍飞行器拍摄。主创人员还邀请到乐山诗人李希容担任《回到乐山》的文学指导,为片名题字;川剧嘉阳派表演艺术家胡钰辉在片中特别演出。

“山是一尊佛噢,水又牵着水,娴静的海棠,害羞着的你,回到这里来噢,就要做完这场梦……”伴随着悠扬的旋律,主题曲《回到这里》缓缓的曲调引人入胜。这首由艺术总监蟹子原创的歌曲今年3月网上首发后一小时点击率就破了13万。“影片的配乐很惊喜。”这是观众在观影后的评价。

4月24日,《回到乐山》在乐山太平洋电影城和金杯影都举办了三场首映礼。当天的首映共吸引了250人观影。5个月的制作期里,这群影视行业非专业人士发挥各自特长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拼接。影片传递的“温度”也在观众中流动:“一部纯真情,毫无功利性质的影片。”“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请用心体会这座城市的温度。”“《回到乐山》一群追逐梦想的人感动了我,原来乐山还有这样一群有趣的人,这么多有趣的事。”

光影背后是一群“有温度”的人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