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微商”兴起食品安全却引人担忧 网络食品安全将有规可依
加强监管网络食品安全。 新华社发
“家庭服务o2o”
一个人下班后懒得做饭,网络上各种私房烘焙、原味秘制的食物看着非常诱人,并且号称“不添加香料或防腐剂”,动动手指即可下单送货上门。网上的家庭厨房正依赖着“互联网+”成长为一种新式的餐饮业态。记者调查发现,家庭厨房虽然的确给市民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卫生条件难以监管、没有餐饮许可资质、市民索赔难等种种问题仍是其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外卖平台的日趋正规、监管部门对网络食品安全的规定日益健全,网上家庭厨房也将向“正规军”转变。
“微商”是最近一年新兴的现象,如今不少人也借着这股势头,想把家中厨房“搬上网”。依托互联网的饮食文化变得越来越多样,近日市民苏女士就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感受。
“一个人下班回家懒得做饭,不知道哪位邻居家里今晚有好饭好菜?我自备碗筷前往,伙食费AA制。”随着“回家吃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不少广州市民开始了“搭伙吃饭、AA付款”的方式。市民苏女士就是这样的例子,她告诉记者,起初她只是在居住小区的社区群里发布了“约饭启事”,谁知竟应者云集。不过,“百家饭”吃了一段时间后,苏女士觉得“临时搭伙”这种吃饭方式并不能持久。“毕竟去人家家里,和别人同桌吃饭,可能不少人心中还会有些芥蒂。”苏女士表示。
这种“蹭饭”只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衍生的其中一种饮食文化。除此以外,苏女士更发现不少家庭厨房的出品已经批量化和商业化。随着微商的兴起,攻占朋友圈的除了面膜之外,还有众多的“私房秘制”美食。秘制卤菜、私房烘焙……只要你加对方微信、在线支付,美食就会送上门。
隐忧:
“美食微商”吃坏肚子却没有监管
市民王女士就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每日推介私房秘制美食,从腊肠到蛋糕,甚至菜肴的半成品,只要通过微信下单,就可同城收货并完成交易。自己在厨房做的菜品怎样保证安全和卫生?对此,王女士表示,“来咨询的一般都是通过朋友介绍的客户或者回头客,出品完全是自己凭良心做,要说监管,还真没有。”
上月初,市民小侯为过生日的朋友特意在微信上订购了一款私房秘制千层蛋糕,本想表示心意,谁知两人吃完后第二天便拉了肚子,这让她再也不敢相信朋友圈内的“私房美食”。
记者从微信认证处了解到,注明“加V”的商家都是完成了微信认证的,腾讯负责对微信公众账号申请主体进行主体合法性审核及相关权利资质的审核。打开一家加了V的公众号,记者看到,该企业的全称、工商执照注册号码、经营单位、企业类型、企业成立时间、营业期限等均可查到。而对于没有经过加V认证的个人公众号,微信暂时没有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