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炼油化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大众传播时间:2016-06-03 15:15:03

简介  炼油化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炼油化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016-06-02 来源: 中国石化杂志2016年第5期

石化新闻

 

提要: 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阶段。

促进先进制造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我国先进技术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可以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的由大变强。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高铁、核电作为政府突出推介的代表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名片”,目前已备受全球关注。但是,高铁、核电的“走出去”遇到重重阻力,在海外市场拓展中进展缓慢。与高铁、核电刚刚走出国门的步履蹒跚不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走向海外的我国炼化工程和技术,如今已经在中东、中亚、东南亚、美国等地开花结果。

中国石化科技部主任谢在库说:“经过3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们的炼化技术、装备和工程施工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加快走出去,用我们先进的炼化制造技术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等我国能源化工领域的12名院士和5名专家联名上书中央,认为我国炼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加快走出去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将中国炼化打造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国家名片”。

我国炼化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大部分石化产品产能位居世界前列。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5.6%,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生产乙烯能力2043万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3.1%,位居全球第二位;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能合计占世界总产能的35%,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炼化制造业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谢在库告诉记者,衡量一个国家的炼化产业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来看,即其炼化技术指标是否先进,炼化技术的专利技术水平,炼化生产的长周期运行水平,炼化制造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衡量,如今中国石化的炼油化工产业链技术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炼油技术走的是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炼油工业逐步恢复。1960年以后,我国炼油业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开发形成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炼油催化剂等5个方面重大科技成果,被誉为炼油业的“五朵金花”。 1979年以后,围绕用好1亿吨原油,攻关形成了新型催化裂化、常压渣油催化裂化、连续重整、氢氟酸烷基化、相关催化剂、高档润滑油等重大技术,促进了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我国炼油业加快推进油品质量升级,油品质量指标从相当于欧1标准快速发展到国5标准,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油品质量升级之路。

如今,中国石化已经掌握了现代炼油厂全流程技术,如催化裂化系列技术、加氢系列技术、超低压连续重整技术、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生产技术、大型常减压技术、大型焦化成套技术、硫黄回收技术等,深度催化裂化技术(DCC)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加氢催化剂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炼油催化剂自给率达到90%以上。自主开发生产的高档汽油机油、高档柴油机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应用于全球各种品牌的汽车,长城系列润滑油成功用于“天宫一号”“神舟”“嫦娥”等航天工程。中国石化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主设计建设了海南、青岛千万吨级大型炼厂,我国现在已形成25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在化工技术发展上,我国主要走的是一条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70年代,依靠自主开发,发展了裂解、分离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基本有机化工 原料及合成材料技术,建设了多套石化生产装置。 20世纪70~80年代,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引进了乙烯、合成纤维、合成氨、尿素等装置。20世纪90年代以后,着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艰苦攻关,丙烯腈等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一批骨干技术基本实现国产化,各种催化剂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21世纪以来,中国石化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陆续突破大型乙烯、大型芳烃、系列基本有机原料、三大合成材料技术、煤化工技术,持续研发储备生物化工等前沿技术。如今,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化工主体技术,能够设计、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百万吨级乙烯工程、百万吨级芳烃工程。

中国石化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主设计建设了天津、镇海、武汉大型乙烯装置。武汉乙烯工程首次实现在同一套乙烯装置上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及催化剂技术。以石脑油为主要原料条件下,全装置综合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单位产品物耗、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万吨/年世界首套甲苯甲醇甲基化制二甲苯(MTX)工业示范装置建成投产。60万吨/年煤制烯烃(MTO)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介绍,经过3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拥有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技术,具备利用自主技术建设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厂的能力,部分技术世界领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化工主体技术,能够依靠自有技术设计建设百万吨级乙烯工程,百万吨级芳烃成套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煤化工技术实现系列化突破。中国石化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化工技术专利商。

可以说,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阶段。

炼油化工在海外落地开花

随着我国炼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炼化技术就开始出口海外市场。本世纪以来,中国石化的一系列先进技术陆续出口许多国家和地区,并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直属研究、设计单位技术贸易收入达到142亿元。MIP、延迟焦化、DCC、大型乙烯裂解炉、SBS、聚丙烯预聚等技术分别出口古巴、泰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美国等地。催化裂化催化剂批量出口埃克森美孚、瓦莱罗、壳牌和雪佛龙等著名国际大公司的多家炼厂,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 Zorb)吸附剂、聚烯烃催化剂出口美国、中东。

我国炼化设备、工程技术和施工力量,随着我国炼化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发展壮大。中石化炼化工程在国内成功完成多家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的FEED、EPC工程服务。从1990年开始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建立的业务平台覆盖了中东、中亚、亚太、非洲、南美等地区,2000年至今在国际工程市场累计完成合同额约100亿美元,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形成了固定的客户群,形成了国际水平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完全具备在海外建设大型炼油、化工及仓储设施项目的能力。

不仅如此,中国石化还有强大的炼化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中国石化是世界第二大炼油商和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商,在国内运营管理着30多家炼油企业,其中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3个;30多家化工企业,其中百万吨级乙烯基地8个,拥有丰富的炼油化工企业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炼化管理人才和操作工人。从2011年开展炼油化工板块要率先打造世界一流以来,中国石化炼化装置的运行水平显著提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种绩效评价,如所罗门炼油、乙烯绩效评价、Tomson芳烃运行绩效评价等,结果显示中国石化的多家大型企业绩效数据已在世界先进群组当中。中国石化炼油事业部副主任李永林告诉记者,目前炼油板块的能耗、环保排放指标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与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境内外开展炼化合作,如福建联合石化、上海赛科、扬子巴斯夫、天津中沙、沙特延布、俄罗斯西布尔等一批境内外炼化合作项目均已建成投产,积累了宝贵的国际炼化运营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炼化人才。

2016年1月20日,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正在沙特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沙特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了沙特阿美中国石化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延布炼厂是中国石化投资的首个海外炼化项目,总投资高达100亿美元,也是中国在沙特最大的投资项目。2012年初,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投资在沙特西部延布市附近的石油化工区建设设计加工原油2000万吨/年的现代化大型炼厂。该厂拥有世界领先的炼化设施,生产的汽柴油质量可满足美国标准和欧五标准。2015年,延布炼厂从延布海洋油库出口了首批30万桶清洁柴油燃料。项目投运后,增加了当地培训与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石化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石化企业已投资了沙特延布炼油厂、哈萨克斯坦PK炼油厂等11个海外炼化项目,合计炼油能力为7660万吨/年;在新加坡独资建设了8万吨/年润滑油(脂)项目,参与了印尼、阿联酋、荷兰油品和石化产品仓储项目;购买了俄罗斯西布尔公司10%股权,投资了俄罗斯4.25万吨/年丁腈橡胶项目。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年进口原油1.68亿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55%,进口的成品油、聚乙烯、聚丙烯和合成橡胶等产品,分别占我国该类产品进口总量的5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炼化工程企业作为EPC总承包商,负责建设的“一带一路”国家炼化项目已达20多个,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已完成境外合同总金额88.57亿美元,正在执行境外合同总金额45.65亿美元。

“走出去”迎来难得机遇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我国的炼化工业技术先进、产业链完善、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谢在库表示,先进技术向相对落后地区的渗透和扩散,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化装置都比较旧,技术与我们相比相对落后,就此而言,我国先进的炼油化工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转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作为名列世界500强第二位的大企业,中国石化炼化业务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具有炼油、化工全产业链的先进技术体系、覆盖炼油化工全业务的强大的一体化团队,以及能提供从技术研发到设计、施工、生产销售的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而这些正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炼油石化工业所需要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炼化产品需求增速放缓,我国炼油能力和60%的石化产品产能过剩。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向沿线国家出口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有利于通过技术出口带动工程设计、施工队伍和装备制造“走出去”,一方面能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带来的矛盾,提升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提升有关国家发展炼油化工业发展水平。

而当前的低油价环境,为我国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加快“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低油价使产油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拮据,增强了进一步发展炼化工业,提高经济竞争力的紧迫性。中东、俄罗斯、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油气资源国,为降低本国经济对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炼油和化工项目。如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4月25日公布了旨在摆脱对石油依赖的庞大经济改革计划,加快发展炼化工业是其经济深度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根据资料统计,未来5年,中东海湾国家在建和拟建的炼油能力达9500万吨/年、石油化学品产能达5400万吨/年。未来10年,俄罗斯将建设6座世界级乙烯装置及下游衍生物装置。这些对炼油化工技术装备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并且与许多国家特别是产油国有着多年的能源、石化经济合作基础,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向其出口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符合“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战略布局,也有利加快沿线国家石化产业的发展。抓住目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炼化技术及装备走出去步伐,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打响“中国制造”新名片

我国的炼化技术与装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要在国际市场上竖起“中国制造”的响亮品牌,还任重道远。

中国石化的炼化技术出口、炼化工程走出国门虽然已经20多年,但目前也主要是一些单元或单个技术和设备的出口,以及承包一些炼化工程,还没有用中国技术、设备在国外建立一套完整的炼油化工示范装置,国外市场对中国炼化技术及设备的整体认知度不高。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炼化技术及装备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还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炼化技术、生产、装备和工程施工的标准与国际市场流行的欧美炼化行业标准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有些领域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是拓展海外市场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知识产权争议的挑战。由于我国的一些炼化技术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而成的,到海外市场很可能面临专利技术纷争,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中国技术的国际信誉。三是政治和政策风险的挑战。我国炼化技术、装备出口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少国家具有政治不稳定、政策多变、法律不完善等特征,如何防范政治政策风险,是炼化企业海外经营必须应对的严峻课题。

中国石化已经将加快推进炼化业务拓展海外市场作为重要战略。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玉普最近提出,中国石化炼化工程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宝贵机遇,进军新兴市场,不断扩大战略版图,助力打造中国石化炼油化工“国家名片”,为炼油化工业务“走出去”充当排头兵、主力军。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炼化制造业要走向国际市场,打出“中国制造”的良好品牌,一方面需要炼化企业将拓展国外市场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集中力量加大海外经营的力度。应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各企业分散拓展海外市场的状况,建立专门的国际化经营组织机构及体系,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一体化优势,组成强大的国际化经营力量,有计划、有系统地解决好知识产权、与国际标准接轨等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全力打好国际市场的攻坚战。

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将促进炼化企业走出去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国家名片”对外积极推介。为此,专家提出了不少建议:如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像推介高铁、核电一样,将我国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作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向有关国家进行推介,提高我国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的国际影响力。在国有能源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协调机制,本着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开展合作,在锁定能源资源和开展石油石化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贷款对工程服务和机电设备出口的带动作用。必要时可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或丝路基金等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走出去”。金融等部门加大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走出去”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国内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化项目,国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国家应鼓励石化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以项目为载体“抱团出海”,打造利益共同体,承接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型炼化项目;支持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有关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提高我国炼化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炼化工业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大踏步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竖起中国炼化的响亮品牌。(记者何世念)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