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称西藏最高山峰为‘埃佛勒斯峰’(MountEverst),但它已经有了一个名字叫珠穆朗玛峰,意思是‘宇宙女神母亲’。我们习惯性讨论西藏问题时用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用英语思想解读,这会错过西藏的奇迹。”参加“2016·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法国女作家索尼娅·布雷斯勒(Sonia Bressler)在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到。
本届论坛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有两位女性作家引起关注,她们不约而同提到“西方世界能从中国西藏学到许多经验”。
巴西唯一参会代表是72岁的阿尔塞丽娜·埃莱纳·普布里奥·迪亚斯(Arcelina Helena Publio Dias),“我对于穷人有无法克制的同情,因为很多贫穷并不是靠个人奋斗所能改变的。”使命感鼓励着她在50多岁时,开始自费以简单方式环游世界,踏遍北美洲、南美洲、中部美洲、非洲和中欧的几个国家,只为了记录全世界穷人的故事。至今她已写出6本书,用葡萄牙语、法语和英语,与遭受战争、自然伤害或毒品上瘾导致贫穷,甚至流落街头的穷人交谈,真实地描述他们的境遇。
她对于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后,土地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尤感敬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西藏农奴制度被废除,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农牧民受益于很多的优惠政策,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并享受免税、经济补助,免费的医疗和更好的教育机会。”
阿尔塞丽娜说,然而在她的家乡巴西,在1985年军方独裁统治结束之后,土地改革却没有那么成功,巴西仍有大量的土地和财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农场主把生产的产品出口。期待已久的土地改革开始之后,农村劳动力没有获得期望的支援。
“西藏给我们上了一课,”她说,西藏是开展土地改革成功的范本。她第一次到中国,也是第一次来亚洲,希望开始着手记录中国人的故事,也期待在本次论坛中能学习到西藏可以和巴西农民分享的故事。
论坛中的另一女性作家是法国哲学家、作家索尼娅·布雷斯勒。她已是第三次来西藏,在演讲时说西藏教会了她三件事:“第一件就是我之前对西藏的认识完全是盲目的,第一次我来西藏时是带着西方人的眼光游览的,但这样做你能体会到的太有限。”
她说,现在还有许多西方人对西藏一无所知,西藏地域广大、文化悠久,她觉得在西藏还要学会放下自我,“多和生活在这儿的人接触,听他们的故事,这才能逐渐领会到西藏的永恒魅力。”
于是,在第二次来西藏时,她凭借与不同人的交往和个人体会,写下《前往西藏中心的旅程》(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ibet)一书。
谈论起西藏文化时,索尼娅说:“西藏让我受益匪浅的事,就是在这里你得学会关注细节。就拿唐卡来说,之前我只能看到一个整体的唐卡造型,觉得这很精美,但没有太多感受,当你知道唐卡画师是怎样细致地描绘出佛像的造型,画的每个形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时,这就大为不同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