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近日援引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的文章称,国民储蓄率高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赡养比率的变动,可能导致中国的储蓄率从2013年占GDP的46%大幅下降到2020年占GDP的35%。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稳定都有重大影响。
中国储蓄率近年有所下降
无论用哪种方法统计,中国的储蓄率都居于世界前列。中国的储蓄率从本世纪开始时的35%开始上升,2011年达到顶峰时为50%左右,然后回落到大约46%。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是GDP的50%(使用支出法),在高储蓄率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中仅次于新加坡,远远高于美国(17%),英国(16%)和世界平均水平(23%)。
近年中国的储蓄率开始有所下降,家庭和企业储蓄都小幅降低,而政府储蓄占GDP的比例保持在5%左右。我们将储蓄率的下降归结为以下因素:第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第二,企业利润增长减缓,在2015年甚至负增长;第三,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改善了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途径;最后,过去十年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但现在已经降低到与名义GDP增长速度一致。
人口状况是关键驱动因素
上述因素中,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对储蓄率的影响最大,也最深远。讨论中国的人口问题,2011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适龄劳动人口(15-59岁)的总人数和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都在2011年达到顶峰,随后稳步下降。老年人口比重(60岁及以上)从2000年的10.5%上升到2013年的14.9%,且预计还会进一步攀升,在2020年达到16.5%。
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赡养比率的变动。中国的赡养比率从90年代早期的1.7上升到2011年的2.3,之后一直稳步下降。预计到2020年赡养比率可能会下降回到1.7,意味着每个适龄劳动人口需要赡养更多的家人。
一个适龄劳动者如果需要赡养的家庭成员比较少,则储蓄率会比较高,反之则较少。如果人口结构如我们预测般的变化,人口结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也不变,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可能会从2013年的23.3%下降到2020年的18%,并且国民储蓄率可能会从2013年的46.2%下降到2020年的35%。尽管这在国际上仍然属高储蓄率,但下降的幅度比较大。
储蓄率降低会有什么影响
储蓄率大幅降低可能是中国未来10年面临的最大宏观风险之一,对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稳定也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如果未来5年储蓄率快速下降,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将大幅下降,从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想出现这种情况,中国要么不得不更多依赖外债,要么就需要提高国内投资的效率。鉴于中国在多年的资本项目净流入后,近些年开始资本项目净流出,而且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带动国内居民的投资分散化,第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不大。我们认为第二种选择才是正解,但这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另外,中国的整体债务自2008年以来快速增加,债务占GDP的比率在2007到2015年期间增加了大约100个百分点,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一个首要政策目标。金融领域至今依旧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的高储蓄率足以支持高的信贷增速。如果储蓄率快速下降,势必会带来融资成本的上升,增加债务偿还的负担。因而,如何处理债务问题将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