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韩国大邱,娥洋剧院。
舞台上,工作人员正在布景、调试灯光,舞台下,中国儿童音乐剧《青蛙远征队》的制作人赵优正忙着统筹、指挥。
这个舞台是给一群平均年龄不到8岁的小朋友准备的。第二天,5位小朋友要在这里,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小青蛙们因为环境污染不得不组团远征、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这次‘远征’到韩国,是受邀参加第十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与他们同台竞技的,既有曾获多项大奖的百老汇音乐剧《律政俏佳人》等,也有韩国本土导演精心打造的音乐剧剧目。
“之所以制作儿童音乐剧,是想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让他们了解音乐剧这种世界语言”,赵优说,“以后他们可能就是音乐剧的演员和观众。”
需要培养的不只是这些孩子。与有上百年音乐剧历史的西方相比,中国音乐剧显然有些稚嫩。在资深音乐剧制作人李盾看来,中国音乐剧正处于“青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扎根,有成长和收获,但仍处于‘叛逆’的状态,也有问题和烦恼。”
剧院多了,票房涨了,但观众最买账的还是引进的海外经典剧目
如果说10年前,闲暇时看场音乐剧,离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还有些远的话,如今,不少人正主动亲近这个“异域来客”。
这些年,剧院如雨后春笋在全国拔地而起,其中不少都是具备音乐剧演出条件的专业剧院。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873家专业剧场,占全国演出场所的30.7%,接近四成的剧场建成于2001年以后。
不同于在电影院看场大片,在KTV飙歌狂欢,专业剧院提供的是话剧、曲艺杂技、儿童剧、舞蹈等文艺演出,作为另一个文化场所,为文化消费带来更多选择。
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北京各类文艺演出中,音乐剧的观众数量和票房实现了双增长。从全国范围看,2015年,全国音乐剧演出2088场,同比增长37.5%,观众数量124万人次,同比增长41.5%,演出票房达2.26亿元,增长44%。
音乐剧市场的活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105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5829亿元。在刚才提到的专业剧场报告中,音乐剧是演出最多的艺术类型之一。
目前,我国上演的音乐剧主要分为三类:原版引进海外音乐剧目、对海外音乐剧目进行中文化改编、制作原创音乐剧。2015年,我国的引进音乐剧为12台,原创音乐剧86台。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原创音乐剧,在票房方面的表现却不及引进音乐剧。去年在北京广州两地巡演的原版引进剧目《歌剧魅影》,演出两月票房收入便已破亿元。有专家表示,引进音乐剧目前仍是我国音乐剧票房的主要推动力。
意识有了,剧目多了,但还是缺经得起市场和时间检验的原创精品
不管是在京沪等地巡演上百场的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还是2012年一票难求的《猫》,这些年,直接引进或经过本土化改编后搬上舞台的海外经典音乐剧目,在口碑和票房上都表现不俗。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这种“边唱边学”的方式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积累经验,但“漫长的学步期”后,效果似乎没有达到预期。
“评价一部音乐剧是否成功,既要看票房、场次、巡演时间等市场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音乐剧本身,比如文戏与音乐的比例、唱跳说是不是综合一体、能否引起观众共鸣等”,赵优说,“我们的音乐剧现在还是太着急了。”
他口中的着急,是和美国纽约百老汇、英国伦敦西区这两大世界公认的世界音乐剧中心的作品相比的。
以音乐剧《猫》为例,这台诞生于1981年的音乐剧首演之后经久不衰,成为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持续演出时间最长的经典剧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音乐剧《悲惨世界》票房收入超18亿美元,《狮子王》的全球累计票房更是高达72亿美元……
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登上舞台,一部音乐剧需要经历策划立项、市场调研、剧本写作、音乐创作等阶段,虽然制作周期可能长达5年甚至7年,但一旦面世,获得好评,在舞台上流连的时间往往更久。在伦敦西区,驻场演出是剧院的特色,经过市场检验的老剧目持续演出、形成经典,新剧目创新形式、努力发展,这样的思路为音乐剧的有机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在中国,能够长时间驻场演出的剧目寥寥无几,有些音乐剧更是没演几场就“消失”了。“制作和运营都很匆忙,指望演几场就收回成本。音乐剧是慢熟的剧目,制作着急了出不了精品,演出着急了挣不着钱。”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百老汇,真正好的音乐剧除了卖票,还能靠IP开发、售卖版权、帽子、杯子等周边衍生品挣钱,产业链条很长。”有数据显示,百老汇的演出每年能创造100亿美元的收入。
李盾曾制作《妈妈再爱我一次》《蝶》等音乐剧作品,在他看来,我国原创音乐剧的数量已有提升,但缺精品。“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制作人,在欧美,音乐剧实行制作人中心制。一个专业的制作人要将人才汇集在一起,在题材、创作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把关负责。”
明星来参演、政府搭把手、票价更亲民,“邻居”这样培养音乐剧
朴恩珍是韩国大邱的大学生,提到音乐剧,她的第一反应是“看的人很多”。“在韩国,音乐剧的票价大概相当于500元人民币,看的人要么出于好奇,要么是真的感兴趣,年轻人也很爱看。一开始,看音乐剧的人大多在首尔,现在慢慢扩展到了其他城市。”
同为亚洲国家,同样没有音乐剧传统,韩国音乐剧的成长路径,也经历了引进、本土化、原创等阶段,但发展速度却出人意料,很快就在本土打开了市场。
“我们也会对引进的经典剧目进行本土化改编,但我们不会更改情节等,而是原汁原味学习海外经验。”大邱国际音乐剧节委员长裴成赫说。从本土售票网站Interpark上看,引进剧目的票价大多在300元人民币至900元人民币之间。
韩国音乐剧的一路小跑离不开政府的“搭把手”。在文化产业本就强劲的韩国,音乐剧也得到了特殊照顾。2012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发布“支援原创音乐剧事业计划”,2014年,韩国政府发布“2015内容产业振兴实施计划”,里面就包括对音乐剧的扶持。“我们的国际音乐剧节坚持了10年,八成经费都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裴成赫说。现在,大邱音乐剧节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音乐剧盛典。
首尔的大学路也是政府扶持的文化区,这里云集了大小不一的剧场,为有着艺术梦的年轻学生和演员提供了实战演练的空间和走上舞台的机会,其中,有不少剧院都是专门演音乐剧的。
实际上,即使是在原创音乐剧已崭露头角的韩国,引进的海外经典剧目仍然相对火热。一些较为卖座的原创音乐剧主要依靠的是明星的号召力。一位韩国音乐剧从业人员透露,明星参演的成本不会高得离谱,一部原创音乐剧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
日本的做法则有些不同。四季剧团是日本一家经营得比较好的剧团,在长期的发展中摸索出了“四季模式”——以剧目为核心,围绕剧目建立专门的剧组,对于《猫》《狮子王》等卖座的重要剧目,还会有专门的剧场。面对引进的海外作品,他们的本土化改编显得更为大胆,不管是服饰细节、背景布置还是角色台词,都能窥见当地特色。另外,票价也相对亲民。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颁奖礼上,赵优的作品获得了“特别奖”,“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没想到真的获奖了。”捧着奖杯的赵优很兴奋,他说,自己会继续摸索,认认真真地把音乐剧做下去。
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想要走出“青春期”,需要依靠的除了市场,可能就是一群沉得下心来、用心创作的音乐剧人了。(记者 管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