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7月8日电(张婷) 在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是位“牛人”,年仅33岁,却已硕果累累:以第一作者在Cell Metabolism、Nature Protocol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3篇论文,获过“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首批人才等荣誉。近日,他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华东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打破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为帮助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实施的“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计划:针对学术背景良好的新进教师和科研特区人员,聚焦其发展潜力,破除任职年限等束缚,为加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常格不破,大才难得”。以赵玉政为例,入选华东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后,他不但能以“研究员”的身份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还获得了学校提供的70万元科研经费、高于其他教授的年薪,以及具有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资格。这些待遇,为他解除了生活、经费、招生等后顾之忧,为其快速组建团队进行学科建设搭建了一条“绿色通道”。
“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当前,抓人才就是谋发展。”华东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周彦波说,人才成长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特聘计划”作为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举措之一,就是通过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吸引和汇聚一批学术背景良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支持他们快速成长,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梯队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根据《华东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的聘期均为3年,学校与受聘人签订工作聘任合同,在此期间,受聘人以科研工作为主,可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特聘研究员”要在本学科领域开创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开展原创新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并取得标志性成果;“特聘副研究员”要跟踪本学科前沿研究方向,在重大项目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发挥较好作用。学校对受聘人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不合格者终止聘任合同。
截至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已开展两批“特聘计划”评选,共有7名“80后”入选,其中,“特聘研究员”2名,“特聘副研究员”5名。
入选首批“特聘副研究员”的“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应佚伦表示:“‘特聘计划’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鼓励我们好好做科研,争取更大的成果。”
“学校的这项政策,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会成就一批人。如果没有这股‘东风’,相当一部分人才会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被埋没。”赵玉政表示,有了这条“绿色通道”的助力,他有信心迈向更大的舞台。
原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6-07-08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6日16时30分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