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应妮)“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颁发,“博物馆文物防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因首次提出博物馆文物全系统防震设计方法获奖。值得一提的是,雅安市博物馆应用该技术后,在2015年1月的四川乐山地震中,有效保护了馆内展陈文物的安全。
中国60%以上博物馆处在强震多发的地震带上,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不少于2766件馆藏文物的损毁。国际上以美国盖蒂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代表,将防震装置作为与展柜配套的定型产品进行开发应用,忽视了馆舍的地震放大作用,存在安全隐患。2004年日本新潟地震,就发生隔震设备上珍贵文物损毁事件。
“博物馆文物防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建立了馆藏文物防震规范体系;提出了博物馆全系统防震设计理论方法,编制了国际首部《馆藏文物防震规范》;开发了全系统防震技术装备,编制了中国首部《馆藏文物防震装置技术要求》产品标准;实现了“安全服务+设备产品”集成应用,具备了自主产权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在2015年1月14日四川乐山5.0级地震中,雅安市博物馆1月9日刚刚完成安装的文物防震装置自动打开了防震保险销,有效保护了展柜内文物安全。
对馆舍实行基础减隔震是国际公认的博物馆文物防震安全的最有效措施。但目前的隔震支座普遍存在抵御竖向地震作用性能差的缺点。该项目发明了新型隔震支座抗位装置,解决了馆舍减隔震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
同时,镶嵌于博物馆建筑墙体中展陈柜的文物防震,由于涉及建筑工程与文物保护两个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技术措施很少,成为博物馆文物防震全系统中震损最严重的环节。项目开展馆舍建筑工程与文物保护交叉技术领域的集成研究,提出展陈防震构造措施,发明了相关设计方法并应用于雅安博物馆。
此外,针对各种文物展品形式差异大、防震装置产品需求不同,不同年代的薄壁青铜器、陶器、瓷器等材质易损性不同,各种文物的高宽比、界面摩擦系数不同,项目还开发了专利的多元化防震设备产品,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博物馆防震系列产品,打破了中国博物馆文物防震依赖国外产品的现状。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吴来明透露,目前,该技术在实现雅安博物馆成功示范应用的基础上,已完成成都博物馆文物防震项目应用,截至2016年2月已完成云南省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的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的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