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起飞!新的首都经济圈

大众传播时间:2017-02-28 10:30:13

简介  起飞!新的首都经济圈...

海阔天空京津冀,激情澎湃新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已有3年。3年来,从中央到两市一省,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上下同心,只争朝夕,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3年来的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治本之策,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是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从“双城记”到“三城记”“多城记”,一个多点支撑、轴带相映的新首都经济圈喷薄而出。

  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协同发展深入人心

  一条绿波荡漾的潮白河,串起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春风化雨般改变着京津冀三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发地”“大红门”“动批”……一个个北京的老市场,在燕赵大地获得新生;

  京台高速、京昆高速,津保铁路、张唐铁路……一条条“断头路”“瓶颈路”的打通和一条条城际铁路的开工,让京津冀互联互通;

  京津冀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取消,三地公交一卡通行,京津高铁有望月票制,医保异地结算、旅游一张图、职业资格互认……京津冀三地生活日益同城化,人民群众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这一切,缘于3年前初春的一次座谈。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协同发展,规划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增强发展整体性。

  3年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京津冀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交通、生态、产业等12个专项规划相继出台实施。

  加强统筹指导,重在细化实化。3年来,一个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基本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实施强有力的领导,每年将协同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三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

  有了顶层设计,统一认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北京提出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天津提出,积极向北京这个中心靠拢,服务北京,“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为”;河北省压钢、压煤、压水泥、压玻璃,壮士断腕,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接骨重生,在对接和服务京津中,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同城化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阶段迈进。

  抓住“牛鼻子” 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

  站在国际视角,“京津冀一体化”是个了不起的工程。《纽约时报》称:“这个计划中的特大都市区旨在重塑华北地区的经济格局,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试验田。这个大都会圈的面积将是纽约的6倍。”

  历史性的工程,关键一步从何破题?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和基本出发点。

  2017年底,北京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率先搬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全面实施,环球主题公园开工建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同步推进……

  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同时,北京找准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增量、疏存量”,运用目录引导、资金奖励、差别化价格等市场手段,用成本“高地”引导企业调整退出和转移疏解。3年来,北京累计调整疏解动物园、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商户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00余家……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增速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升到降的拐点,比2015年下降3%。剥掉了“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这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让首都更加轻盈腾飞。

  天津、河北在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中受益。天津着力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中关村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强身聚核”。河北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结合起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更为耀眼的是,北京新机场建设横跨北京大兴和河北廊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做大做实发展“底盘”

  《纽约时报》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范围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超级城市内部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的基本认识,主要是因为中国高铁的速度,使在更大范围内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成为了可能。

  3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全面提速,京张、京霸铁路等重大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断头路”和“瓶颈路”打通扩容,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北京为单中心的放射状交通格局,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京津冀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交通、生态、产业是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三大重点领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和“先手棋”。

  生态共建初见成效。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引滦入津生态补偿机制等跨区域生态环保工作机制均已初步建立。河北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域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全面关停取缔实心黏土砖瓦窑和拔烟囱拆锅炉三大任务,启动保定、廊坊地区禁煤区建设行动和钢铁企业退出工作。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33%。

  产业转移硕果累累。京东的总部在北京亦庄,物流配送中心在河北廊坊;六必居、稻香村等一批北京老字号的加工链纷纷移向河北;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建成投产……同时,三地产业版图正在重构:北京研发、设计能力强和现代服务业发达,天津总装制造和研发转化能力强、港口物流业较为发达,河北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要素成本低——三地优势互补,朝着“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的方向发展。

  关键领域的突破,带来三地经济紧密融合。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的投资认缴额分别为899亿元、1140亿元,分别增长26%和100%。2014年至2016年,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11041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市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资金5200多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5.6%和4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年来,3省市还坚持把“民生决定目的”理念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实施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补齐发展短板,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教育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医疗卫生合作务实有效,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初步建立,京冀共同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脱贫攻坚也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创新风起云涌

  协同机制加快构建

  燕山莽莽,海河汤汤,京津冀不是一块一块拼接出来的区域,而是一起长大变强的生命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系统性、重构性建设,需要破解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向改革要出路、想办法。

  在过去,“分灶吃饭”,京津冀有个“你我他”的关系;上下看,还有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关系。而随着协同发展的推进,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企业形成更多的总分结构、母子结构、上下游结构,由此带来了三地横向间的税收分享、排放指标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一个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的探索迫在眉睫。

  3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的要求,三地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对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初步形成新的协同体制机制。

  在投资一体化方面,三地跨区域组建了一批市场主体。京津冀三地与铁总共同出资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一体化促进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已启动京唐城际铁路先期工程。津冀组建了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共同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管理运营。

  在交易一体化方面,注重发挥市场化交易机制的作用,探索推进生态建设项目产业化和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的跨区域交易。北京与承德开展了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中心加快建设。

  在运营一体化方面也进展明显。河北机场集团纳入首都机场集团统一管理。京津冀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行,实现了三省市海运与铁路运输、公路与铁路运输有效连接。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合作在京津冀率先启动。

  一批产业转移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因事制宜,大胆探索。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实行4∶4∶2的利益共享模式;保定市中关村创新中心由保定委托中关村管理机构管理;京冀就北京新机场建设期税收按1∶1分享;京津冀地区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异地搬迁资质互认……

  “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且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一个辐射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新首都经济圈,一个世界级城市群,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正在起飞。(祝惠春)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