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党代会、省“两会”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决策部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探索一条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带动贫困人口从产业发展中精准受益。
突出特色形成板块
红河州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民族地区、边境一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深,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农户的资产不能增值,收益就无从谈起,摆脱贫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红河州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只有推动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贫困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的能力,才能彻底拔除穷根,实现脱贫致富。
农业转型升级带动精准扶贫是新课题。红河州坚持以人为本,增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融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能力,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市场引领,把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使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选择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2015年1月,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成为农业部认定的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此为契机,红河州以红河两岸低热河谷为主轴,建设红河谷绿色农业产业廊道,在海拔800米以下河谷地带,发展热区果蔬、花卉等产业;海拔800米至1600米的中半山区,发展水果、蔬菜、药材、梯田红米、特色养殖等产业;海拔1600米以上高山区,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和山地牧业,加快形成红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和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三大板块。截至目前,北部已建成24个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南部建成67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
菜单管理精准到户
小年刚过,元阳县牛角寨乡党委书记林伟就带着村里干部把“扶贫鸭”送到了贫困户家中。他说,“发展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有产业托底,贫困户的日子就有指望了。”去年,该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鸭苗6万余只,鱼苗19吨,覆盖全乡3167户14997人,预期增收1200万元。
扶贫开发,在于精准。红河州推行“扶贫项目菜单式管理”,注重选择产业发展项目与贫困户精准对接,找准结合点,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2至3个产业项目,每户贫困户都参与其中的1至2个产业项目。
此外,为使贫困户能长期稳定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红河州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强化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连接到产业链上,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杭州G20峰会蔬菜主要供应商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流转土地3982亩发展标准化蔬菜,使85户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务工”双收入,同时带动泸西县流转土地9.4万亩,其中545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6万亩,户均增收6300元。
2016年,全州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户,州级185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33个,建成省级农业庄园9个,培育认定家庭农场119个,种养大户6269户,初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产业、就业、土地流转等多方面带动农民增收。
综合施策提供支撑
“等申请的贷款批下来,就可以把猕猴桃种苗再全部追施一道有机肥,为来年挂果打下基础。”在屏边苗族自治县益禾农业公司基地,占地210亩的红心猕猴桃替代了原先低产低效的台地茶,去年第一批挂果就获得“开门红”,总经理刘勇颉信心十足:“政府帮我们解决资金难题,有了及时雨,我们带动贫困户增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屏边县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十百千”工程中,从财政专项资金中整合1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按1:10比例撬动金融贷款,对扶持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支持,农行、农信社等金融部门发放产业贷款2.36亿元,其中发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3000万元、涉及10家企业,建成百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81个,带动贫困户4105户16524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产业扶贫发展路子。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另一条途径。红河县引进中国林科院育苗中心、中国水产养殖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科研部门,建成了红枫种猪仔猪培育中心、沣圃园禽苗中心、牧野小黄牛繁育中心、牛多乐梯田水产育苗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五大中心”,为贫困户提供技术、集中供苗、统一回购等一条龙服务,统筹解决产业到户和连接市场的问题,目前已覆盖贫困户19806户,带动增收2.71亿元。
从单方推进向综合施策转变,从短期脱贫向持续脱贫转变,去年,红河州脱贫攻坚实现良好开局,8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出列,1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13.2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本报记者 李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