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站在新青海发展的历史高度,深刻分析把握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发展要求和规律,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131”总体要求,这是对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三区”“三基”建设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等治青理政新思想、新方略的科学概括和全面升华,切中青海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践性,是开辟青海“十三五”发展新天地的根本遵循和强有力抓手。
贯彻落实省委“131”总体要求,海东作为新兴城市,应当探索实践、积累经验,奋力走在全省前列。
必须补齐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从海东“十二五”发展看,公共财政持续向城乡弱势群体、基础薄弱行业、民生薄弱领域倾斜,每年度民生领域支出达到公共财政的80%,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得到提升,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4.9%,城乡均衡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但是,民生领域欠账多、贫困人口较多仍然是影响海东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下一轮发展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提高人民群众共享水平。着眼于“大民生”,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在就业、医疗、教育、救助、住房、保险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海东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还有17.5万人,加快脱贫致富依然是直接而现实的课题。我们将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切实把握“八个一批”,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拓展扶贫攻坚途径,确保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坚持贯彻生态文明优先理念不动摇。海东虽然地处国家“兰西经济区”中心地带,是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区和主要城市化地区,而且是全省自然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但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要好中求快,不好则宁可慢一点。海东建市才三年,一开始我们就必须坚持好、践行好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未来实践中,全面贯彻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方向,严格企业绿色管理,推广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全面贯彻全国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海东市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严格划定开发性质和类型,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海东已经成功跻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争取到这些“国字号”示范试点项目,标志着海东绿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将精心实施好项目,以此为示范引领,推动全市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同时,将围绕“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目标,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湟水河、黄河、大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逐步形成三大流域绿色走廊,构建青藏高原东部生态安全屏障。
必须加快建设循环型特色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海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创新经济体制和发展机制,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体系。坚定走依靠科技进步牵引发展的路子,合作打造了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移动大数据中心并运营,标志着海东在迈入高铁时代之后,又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在海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只要坚定走这条路子,海东完全有可能建设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中心。当前,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快速发展,已被国家批准成立保税物流中心,正在扎扎实实向内陆自贸区演进,我们将推动和大数据中心结合,建立起依托大数据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体系,推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大发展。我们还将加快建立光伏产业研发基地,依托基地加强和全国研发机构的合作,实施光伏产品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的再试验、再拓展,进而走向全国,推动成为全省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区域和国家基地。下一步,将努力打造特色工业园区,提升“一区四园”发展层次和水平,将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将海东工业园区创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同时加快壮大现代商贸物流业,推进多式联运物流模式发展,加快构建“一主两辅”物流格局,建设功能齐备的国际物流港和现代化物流中心。
必须全力推动实现各民族团结进步。海东集民族地区、后发展地区、贫困地区的特征于一身,六个县区中4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45%。特殊的地域、人口、宗教分布,更加体现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三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理念,致力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同步得到发展,民生事业进步很大。全市持续将公共财政向城乡弱势群体、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人均公共服务资源占有量持续提升,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7.7公里,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为100%、99%和9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特别是,我们高水平谋划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甲医院,填补了海东没有高等教育、三甲医院的空白,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营后,必将带给海东乃至周边各族人民群众更多的实惠。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力度,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将依法治理、维护稳定、思想宣传融入到先进区创建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平安海东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必须打造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地。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新青海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夯实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思想精神动力。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时代主旋律,增强社会正能量。大力宣传全国、全省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海东市在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维护稳定、党的建设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提振精气神、集聚向心力。我们将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有效加强互联网信息工作运行机制,舆论引导工作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诚信体系建设、“善行海东”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全社会文明、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以金融服务助力海东腾飞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要实现海东各项事业的腾飞发展,就离不开金融工作的支持。我们要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工作主线,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以金融服务促进海东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海东市“十三五”规划重点支持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产业和行业,将金融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倾斜,支持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巩固提升高原农业、特色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动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实现动力修复和优化升级,推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对接有效需求,采取信贷、债务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支持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支持海东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上迈向更高台阶。
在全省“三区”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助推海东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支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严控产能过剩领域贷款。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推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保护、湟水河流域环境治理、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绿色工程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生态修复与治理,真正实现海东的绿色发展。
我们要紧紧围绕海东在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支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国内沿线城市的人文交流、经贸技术合作。加快对外贸易,扩大招商引资。大力支持打造内陆自由贸易区,建设青海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还要统筹推进对周边地区服务的覆盖,增强金融辐射能力。全力支持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确保在期限内实现17.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支持海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甲医院建设。提高基础金融服务水平,鼓励优化网点布局。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妇女创业、生源地助学贷款以及养老金融等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新理念推动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省委提出“131”总体要求,是五大发展理念在青海的具体实践。按照市委的部署,我们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深化对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131”总体要求的学习贯彻,在推进海东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上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对准了焦距、找准了着力点。
对海东工业园区来说,创新能力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我们要把创新驱动摆在园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兴园战略,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园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着力实施好“四个一”创新工程。推进海东工业园区新发展,关键要统筹推进“一区六园”协调发展,发挥各分园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同时,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努力形成产业对接、城乡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海东工业园区必须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打造,加快产业相融合,着力打造有比较优势的新型产业体系。园区要充分发挥园区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兰西经济区,努力构建“东进西联”的开放新格局。
在海东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拆迁群众的回迁安置作为园区最大的政治任务,加快安置房建设,争取群众早日全面实现回迁入住。
五大理念为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把五大发展理念和“131”总体要求贯彻到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的各项事业之中,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借鉴先进城市经验,从而更好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有序、便民。
省委对海东的“五个发展定位”为海东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海东市作为全省新的增长极和兰西经济区重要城市,面临先行先试的任务和重大发展机遇。海东作为新建城市,基础差、底子薄、聚集辐射能力不强,要正确处理好重点区域、产业与城镇、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生态海东建设的要求,以湟水流域综合开发整治为契机,重点实施湟水河流域南北山绿化,打造百里河湟文化旅游展示长廊,推进城区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建设,保持绿化覆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大发展理念、践行省委“131”总体要求,就是要把学习教育与提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从严要求、加强管理,带头承诺践诺,使干部队伍能用更优的作风、更严的纪律、更高的要求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完成;把学习教育凝聚的力量集中到稳增长、促发展上,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城市,加快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加快核心区建设,集中打造重点城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市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宣传思想工作与经济工作融合发展
作为党委宣传部门,必须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着眼于构建大宣传格局,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融合发展,为谱写中国梦海东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加强思想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建设、做文章,关乎全市经济社会的全局。首先,全面贯彻落实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精神,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推动者、执行者。其次,着力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建设“思想高地”,指导工作实践。落实“学习清单”制度,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学系列讲话促工作落实”有奖征文,召开优秀征文交流座谈会。再次,通过组建老干部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群众文艺队等形式,增强理论宣讲阐释的吸引力、感染力。特别面向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以“如何立足实际,务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文章征集。
二、强化新闻宣传。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曲,谱写“三基”建设新篇章,奏响精准扶贫最强音,彰显“四个全面”新成就,勾画“十三五”发展新蓝图为主线,突出围绕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131”总体要求在海东的实践,全面推进舆论宣传工作。
三、推进文明创建。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着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积极推广互助县在创建过程中推出的农村“计分制”和城镇“否决制”,修订完善评价体系,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创建工作。抓实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创建和“最美乡村”评选工作。着力打造“善行海东”道德品牌。切实把打造“善行海东”道德品牌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选树、巡回宣讲活动。
四、繁荣文化工作。充分利用已成功注册“花儿之都”、“湟水河”两个文化类商标品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海东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乐都:彩陶·生命与诗等文艺品牌。围绕“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旅游形象品牌,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举办“丝路花儿文化艺术节”等,全面提升海东对外的美誉度。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着力打造若干个富有活力、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
以新观念引领海东林业生态建设
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131”总体战略,就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结合海东实际,按照省委“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生态建设要求,持之以恒地推进“绿屏障、绿城区、绿河谷”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海东特色的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创造生态价值,打造生态、宜居、园林美丽新海东。
林业治理体系与林业治理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动林业发展的支撑保障。我们要结合海东林业工作实际,围绕推动“绿屏障、绿城区、绿河谷”建设、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兴林富民、发展林业经济、打造城市品位和城市功能、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提升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林业治理能力。坚持远期、中期、近期有机统一,为市民和群众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态休闲场所,改善宜居生态环境。
推动“131”总体要求在平安落地生根
平安区将五大发展理念同“131”总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突出抓好五个战略重点,推动“131”总体要求在平安落地生根。
突出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平安区把建设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减政放权的有力举措,全力打造办事最快、环节最少、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平台,目前,共进驻单位24家,设置服务窗口78个,承接行政审批事项137项,行政服务事项66项,便民服务事项32项,累计受理各类事项1.43万件。
突出统筹协调,着力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平安区着力打造设施配套、生态环保、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乡村文明行动”,将保洁工程向农村家庭卫生、农民生活习惯和乡风村风民风延伸。
平安作为海东市核心区,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成平安最大的优势、财富和品牌。
平安以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通过富硒产业联盟,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油料研究所等先进地区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着力解决富硒产业在品牌、销售渠道走出去,技术、资金引进来方面的短板,助推富硒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平安作为多民族地区,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走出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平安模式”。深入实施扶贫攻坚,确保到2017年全区2285户753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实现整体脱贫。
拉面经济印证五大发展理念
是什么样的动力转换使化隆成了一个拉面王国?是什么样的市场规律可以成为化隆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131”总体要求给了我们答案,解释了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子。
化隆拉面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微型版、迷你版,它一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拉面经济的发展史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印证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客观性。
首先是创新,化隆拉面走过了“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全民共享”的路子,从三五人闯厦门到形成燎原之势,从“面一代”到“面二代”、“面三代”,形成了自己的创新体系。其次是协调,从聚居的农村少数民族成为嵌入式的城市少数民族,民族团结的文章从一县之隅的事,变成了全国各地的事。发展中的短板,比如贫困问题也通过拉面经济得到了有效解决。第三是绿色,作为中国母亲河沿线,黄河径流长达168公里的县域,生态责任不可谓不大,比如以前的德恒隆乡因为资源性缺水,粮食产量低,曾一度成为枪患严重的地区。现在该乡则有60%以上的人在外务工,这里成了退耕还林最集中的地方,生态环境恢复也很好。第四是开放,拉面经济的发展促使外出务工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他们紧跟时代的变迁,脑子变活了,思想解放了,最直接的体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第五是共享,拉面经济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得到了更多共享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机遇。
把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131”总体要求的精神悟透,方向认准,并以此来思考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就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形成独具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县域经济。
来源: 青海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