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 节能环保 网讯 2016年6月,湖北仙桃、湖南宁乡几乎同时发生针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热点舆情,而且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现象。两地政府对于来自民间的“吐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湖北仙桃
在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13年4月获得省 环保 厅批复,2014年开工,2016年年底可点火试烧。然而,6月25日,仙桃群众上街抵制,市城管局局长、环保局局长、市委副秘书长等人密集发声,解释垃圾焚烧发电的好处,但为时已晚,6月26日上午,市政府官网宣布“紧急”暂缓建设,待进一步评估论证、征求广大市民意见后再行决定;下午又将“暂缓建设”改为“停止”。
湖南宁乡
6月27日,湖南宁乡有人“通过编辑和转发文字信息,煽动群内人员”参与县政府前坪的“非法集会”,反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宁乡县公安局通报称,已有两人被刑事拘留,另两人在逃、全力抓捕中。官方谴责这样的做法“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宁乡形象”。
中国国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舆情处置不可一概而论。但对于涉及环境生态保护的重大建设项目,需要“环评”和“舆评”并重,即评估社会舆论和民意承受力,在立项前和项目进展中持续进行舆论引导和民意说服工作,减少困扰,化解矛盾。
如何走出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怪圈?
2012年6月29日,四川什邡的钼铜项目举行开工典礼,随即引发群体性事件,市民和学生到市委市政府门前聚焦,发生警民冲突。市委书记表示:鉴于部分群众对宏达钼铜项目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项目停止建设。
在有关领导部门编辑的《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一书中,“什邡事件”被列入“反面典型”,标题是《利民项目为何不得民心?》。该书分析:上项目是为了群众,但若不能化解部分群众对项目引发环境污染的忧虑,群众就不领这个情;虽然经过了环评等一整套程序,但项目筹划审批阶段缺少了民意听证,不听群众意见想强行上马,就行不通。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什邡组织机关干部、科教文卫界、企业界和公众代表近千人,分13个批次前往河南、山东、云南参观考察钼铜等金属冶炼企业;陆续召开环保恳谈会、党代表征询会、人大代表询问会、政协委员专题协商会,征求各界群众对钼铜项目、环保和什邡发展问题的意见;对公众发放由环评报告简化而成的钼铜项目白皮书,拍摄钼铜项目科普影片。有一种观点认为,什邡人开始权衡轻重,意识到钼铜项目或许可以有;仔细倾听现存的反对之声,已不似真正的反对,而更像是“附加条件”,是在进一步要求政府强化承诺,并希望将“企业红利”化作民生福祉。
当初上街的群众中,读写不出“钼”(一种金属元素,可用来生产特种钢,是电子工业的重要材料)字的也大有人在,提示迫切需要进行科普启蒙。2014年3月,广东茂名街头出现反PX项目游行的时候,在互联网上,围绕百度百科“对二甲苯”(PX的学名)名词解释,出现了“词条争夺战”,分为剧毒派和低毒派两种解释,6天时间里修改了36次。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轮值守在网上,捍卫低毒解释。最后百度站方把词条锁定在低毒化合物上,其毒性大于食盐小于酒精,与咖啡同级。不要小看名词解释,今天网民了解公众事务,第一选择是用搜索引擎看名词解释。如果听任错误的解释谬种流传,会误导公众的认知,甚至诱发街头的不稳。《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此事,赞扬大学生的行为是“网络空间的一次科普责任担当”。
当时什邡官方作出意味深长的表态,政府所称的“不再建设”,预设前提是“群众不支持,不理解”;如果未来民意发生改变,政府对钼铜项目“不再建设”的决定或者改变。什邡官方诚恳地表示:在关系什邡未来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上,最终决定权掌握在43万名什邡人民自己手中。民意是可以检测评估的,也是可以说服和改变的,但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希望通过上马重大建设项目,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但如何保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重视民意反馈,在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博弈中调和鼎鼐,找到最佳平衡点。
项目开发企业
作为闯入别人家门的“陌生人”,需要展示自身作为“企业居民”的良好形象,赢得认同,而避免在当地人心目中成为一个破坏和谐生存环境的“野蛮人”。需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当地人:建设项目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直接增进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
利益受损企业
例如,厦门海沧区建设PX项目,厂址附近楼盘房价普遍下跌。据媒体报道,房地产商曾以某种方式鼓励市民参加反PX游行。房地产商的利益关切是正常的,但需要合法的表达渠道,而不是藏在市民身后发力,这会增加街头的不稳。
当地居民
事关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首先得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什邡在线”门户网站一篇文章清醒地反思:当地干部中有人指群体性事件背后有“利益黑手”,并建议追查。“此说相当糊涂。大规模集体反对,当然是为了利益,无利不闹,而相关群体利益、个体利益,不可以‘黑恶’视之。追查越深,惩罚越重,则当地伤痕越重,越是难以愈合。”同时,充分地做好环境问题的科普,避免对PX、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的妖魔化解读。
“意见人士”
在环境等敏感议题上,网上民间“意见人士”对舆论的生成、发酵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要警惕“大V”,所谓“大V”往往是一些越界发言的“网红”,有时缺少对环保事务的深入了解,容易信口开河;同时尊重“中V”,所谓“中V”是一些专业人士,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建言,值得政府倾听。
外国企业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某些地方的PX风波中,未尝没有外国企业的因素。如果PX在中国成为过街老鼠,会延续和加剧对进口的依赖。需警惕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复杂互动。
新闻媒体
在各地环保风波中,往往是互联网自媒体设置议程,引爆舆论。新闻媒体不能成为自媒体的尾巴,要为网络信息去伪存真,为网络舆论扶正抑偏。在经济建设和 环境保护 之间,在尊重民意和依法施政之间,媒体要把握好尺度,为社会贡献专业知识和科学理性。尤其是传统媒体经营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需借鉴传统媒体的专业分工,设立环保“跑口”记者,提升专业门槛,力戒互联网跟风炒作的毛病。
对于社会各方合理的诉求,要认真倾听、有序解决;对于不合理的利益诉求,也要做耐心的说服解释工作。 环保 问题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处置之道“舌头”的作用大于“拳头”。
重视民意,同时警惕民粹、敬畏法治
在环保等公共事务中,需要为各利益相关方搭建一个有影响力、并为各方认同的平台或机制,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这样做,看似增加了社会沟通成本,但极大地减少了投资风险。当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程序化、制度化的运作,老百姓的利益表达缺乏顺畅通道时,才容易出现极端表达。重大公共项目开放决策参与,实际上是让民众为政府分担责任。一旦经规范程序决策的项目再有争议,政府所要承担的责任小得多。
值得思考的是,政府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而不是代表利益相关的一方,甚至最为强势的一方?
互联网对民意的风吹草动高度敏感,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监测把握民意的脉搏,及时采取对策,避免矛盾激化。上网减少上访,上网减少上街,已被多地的实践所证明。
但不宜简单地判定高举环保大旗的一方就一定“政治正确”。也要警惕民粹的泛滥,借助铺天盖地的网络帖文裹挟民意,“绑架”政府决策,拖延和阻扰必要的经济建设和利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