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坎北方也主冬至”。《周礼》:“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原注:“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说明冬至节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已形成风俗。
冬至,古称“亚岁”。古时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乃上天赐予的福祉,因此每遇冬至,皇帝都要率三公九卿作“迎岁”之礼,这天大多休息,军队整体,边塞闭关,商旅停业,朝廷不理事,官衙放假,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做客,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清代有一部书叫《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时至今日,潮州也有类似的一句俗语叫“冬至小过年”,意思是说冬至也算是一个“过年”。
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冬至赤豆粥、黍米糕、冬至盘、冬至相等不下数十种食品,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一种独特的月令食文化。冬至食俗,最早见于《晋书》“周嵩母李氏,常冬至饮酒举觞,赐三子”的记载。又《风土记》:“天日(即冬至)……粥饘追荫,微纳休昌。”大意是说,冬至阳气归内,食热粥使腹中热,物入易消化。沈约《宋书》也有“冬至朝贺……作赤豆粥”的记载。可见,晋南北朝,冬至节主要以食粥为俗。
到唐代,冬至食俗始有变化。据《翰林志》说:唐学士冬至各有赏赐,所赐食品有“时果、新茗、瓜历,是为经制”。
北宋时,冬至节开封“唐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餺’之谚”。当时贵家富豪更是求奇,把馄饨做成各种颜色放在金银器中,“谓之百味馄饨”(《咸淳岁时记》)。《帝京岁时广记》说;“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选用馄饨拜冬,是因为“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清代冬至节,各地食风不尽相同,风俗奇特。北方食馄饨。江南各地的冬至团,则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赠送亲邻或待客。杭州府,冬至则是“煮赤豆饭,蒸新米糕”。苏州地区过冬至节,亲朋好友要用礼盒,送一种类似“春盘”的食品。
福建的漳州、惠安冬至以“食米圆”为俗。按惠安人的说法,冬至“食米圆,凡阳象圆。……冬至阳始生,则为米圆,以象阳圆圆也”(《惠安县志》)。潮州人的先祖多从福建南迁,故民间食俗亦多近福建闽南一带,冬至多以搓甜糯米圆为过节食馔(少数来自客家地区的潮州人则盛行食咸糯米圆过冬至),象征全家团长聚,圆圆满满。甚至民间还有一种郑重其事的做法:专门留糯米粉给外尚未归家的家人在回家时“补食”,以示圆满,无所欠缺。广东顺德冬至节,各宗族设盛宴,“则以鱼肉腊味蚬菜杂烹,环鼎而食之,谓之‘边炉’”。清人多把这种拥炉聚饮称为“扶阳”。总之,冬至节的由来与“迎阳”的风俗有关,因“凡阳象圆”的思想,进而使冬至食俗以吃圆形食物为主,最初是乞求来年五谷丰收,后来演变为助阳强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