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7月8日有哪些早间财经新闻?2016年7月8日十条重要早间财经新闻一览如下:
导读:
南方农牧业短期受暴雨影响 安徽农业损失达80.7亿
防涝压力倒逼海绵城市建设提速 万亿市场将启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至3.21万亿美元
资产证券化将成国企改革突破口 30万亿国资或入股市
央企地产整合提速 保利、中航拟重组地产业务
发改委解读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涉地方保护文件尽快清理
6月外储意外转升:境外机构可能正入场买入人民币
楼市空间新格局:特大城市高房价倒逼大都会圈规划加速
上半年票房大战尘埃落定 光线传媒拔得头筹
新闻一:南方农牧业短期受暴雨影响 安徽农业损失达80.7亿
南方农牧业短期受暴雨影响 安徽农业损失已达80.7亿
近日,一组养猪场饲养员与6000头猪在洪水中挥泪告别的图片在各大社交媒体被疯转。虽然6000头“网红猪”已经得到救援,但更多的养猪场还面临洪水的考验。这家位于安徽的养殖场就是今年洪水对南方地区农牧业造成影响的体现。
长久以来,南方地区就是我国水稻、油菜、甘蔗的主产区,更是生猪、淡水鱼养殖的重要地区,这次洪涝灾害对南方地区的农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日洪灾造成猪肉和蔬菜暂时供应不足,使其价格出现小幅上涨。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养猪行业的自我调整将使洪灾的负面影响不会持续,南方洪灾造成的影响将逐渐被稀释。
散户养猪场承压更大
“旱灾一大片,水灾一条线,长江流域沿岸的养猪场多少都会受到洪水影响。”正在江西鄱阳湖实地调研的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正在进行猪场受灾情况的数据收集,暂时还不清楚具体的受灾情况,目前来看,长江沿岸城市的猪场受灾更为严重。
“规模化养猪场受洪灾影响较小,散户养猪场受灾严重。”卓创资讯农业分析师张莉莉表示,由于规模化养猪场选址较好,而且有系统的防灾经验,洪灾发生后也有应急措施,因此受洪灾影响不大,但大多数的小散户养猪场则会损失惨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规模化养猪场和散户养猪场比重悬殊较大。根据张莉莉提供的数据,如果以年出栏量300头以上的算规模化养猪场,则规模化养猪场比重达到70%左右;如果以业内更为认同的年出栏量6000头以上算规模化养猪场,则规模化比重不到50%。因此,按照这个比重来看,散户养猪场受灾的情况较为普遍且严重。
冯永辉认为,真正在洪水里淹死和泡死的猪并不多,养猪行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灾后。因为猪疫情与粪便尿液密切相关,洪水泛滥后将细菌污物四处扩散,会使猪群爆发传染病的几率大幅增加。
目前全国有1192县受灾
洪灾是否助推了猪价上涨?冯永辉表示,猪价已经连跌了一个多月,近日开始小幅反弹,洪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价。以武汉为例,作为南北方的交通枢纽,因为洪灾导致交通不畅,进而影响到了肉菜的运输,从而短时间内推高了肉菜价格。
张莉莉却认为,洪灾主要是影响了猪的运输环节,从而导致屠宰企业收猪比较少,继而引起猪价上涨;然而养殖场卖猪的运输也遇到了阻碍,因此将是“供需两淡”的局面,猪价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猪价已经涨到头,猪价将会回落,并将趋于稳定。“短期内,洪灾对猪价有影响,但是长期来看影响不大。”
对于猪价的后市,也有不同看法。“从短期看,南方水患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市场价格短期不会受到供给层面的影响。”赢众投首席农业分析师张诚认为,水灾对后市还是会有刺激,供给面受灾害影响,缺口进一步扩大,因此看涨后市。
张莉莉认为洪灾之后发生疫情的概率较小,一方面是猪场总体的受灾面积可能没那么大;另一方面规模化养猪企业都有完善的防灾措施,以及灾后的预防措施,并且规模化养猪场会有相应的保险。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信息显示,截至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
据人民网报道,截止到7月7日10时统计:6月27日以来安徽省累计受灾人口800.6万人,因灾死亡21人,失踪3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68.5万人,其中集中安置7.7万人,集中安置点679个。农作物受灾面积657.2千公顷(985.8万亩),倒塌房屋25623间,严重损坏房屋36131间,一般损坏房屋82042间,直接经济损失216.4亿元,其中农业损失80.7亿元。(每日经济新闻)
新闻二:防涝压力倒逼海绵城市建设提速 万亿市场将启
6月30日以来,鄂苏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等灾害,许多城市更是出现内涝,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再次被许多人提及。实际上,自去年以来,中央部委已多次发文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已公布两批海绵城市试点,总共有30个城市进入名单。而近日出现的强降雨以及随之而来城市内涝,或将倒逼海绵城市建设提速。
有机构研报指出,2016年将是海绵城市加速推进的一年,城市内涝频现将催生建设海绵城市的迫切需求,从而有望开启万亿级的投资空间。不过,记者同时注意到,面对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的建设成本,试点地区资金缺口普遍偏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的迫切性进一步提升。
海绵城市建设有望提速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然而,道路硬化、填湖造地等工程也使得城市吸纳降水的能力受到影响,有些地方甚至是“逢雨必涝”。这一方面使得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更加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加环保绿色的“海绵城市”概念逐渐兴起。
与原来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统、注重水平方向导流的“灰色思路”相比,海绵城市则因其注重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蓄渗和就地调节而被称为“绿色思路”。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认为,海绵城市就是要反思和扭转城市排水依赖“灰色设施”的理念。他表示,“现在我们提倡需要‘绿色’和‘灰色’结合。‘绿色’就是原有的自然条件,‘灰色’即人为的工程措施。”
实际上,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去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自去年以来,海绵城市试点开始启动。去年,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地进入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今年4月27日,北京、天津、大连等14个城市进入第二批试点名单。
大岳研究院院长金永祥向记者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理念,它涉及城市建设的每一寸土地,包括路面、河湖、广场等。因此,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方案,特别是各地如何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制度,意义重大。”
记者注意到,部分进入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已经公布了相关实施方案。比如,深圳市已制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深圳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深圳已经开始启动在全市24个片区实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涉及面积254.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03.7平方公里。
此外,此次长江中下游强降雨过程,导致武汉市区内涝严重,而武汉正是海绵城市试点中的第一批城市。记者注意到,武汉市政府官方网站今年3月发布的《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显示,武汉将用3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开展青山和汉阳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为武汉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到2017年,示范区易涝点改造基本完成,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洪堤防达标率为100%。
在业内专家看来,从各地规划方案划定的时间表来看,大多城市将完成目标定在3~5年后,目前多数处在布局阶段。对此,金永祥表示,各地特别是重点内涝区域应提早布局,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速度,让城市告别内涝之苦。
尚面临巨额资金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去年曾表示,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成本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
巨额的资金投入也为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北京海绵城市控股董事长李国栋就曾提及,国内一个试点地区完成项目招标后却4个月无法进场,原因就在于没有准备好资本金。
为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中央财政也拿出了“真金白银”。记者了解到,对于入选试点的城市,中央财政专项奖补标准为: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三年建设期的中央补助资金只有十几亿元,但很多试点城市提出的建设规模都是百亿以上,而且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模式是通过地方投资平台借债,这导致本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却附带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色彩。
金永祥也向记者表示,“许多西方国家地下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占整个城市建设的50%以上,而我国目前在地下设施建设上的投入还明显不足。”
在中央补助的资金与海绵城市项目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的背景下,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成为打破僵局的一个选择。
长城证券一项研报认为,保守估计,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7.6万亿元。面对万亿级别的投资,政府加大海绵城市财政补贴,但主要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6年将是海绵城市加速推进的一年,内涝危机频现将催生建设海绵城市的迫切需求,政策和试点不断超预期反映国家层面的坚定态度,有望爆发一波海绵城市的投资热潮。
另外,在华金证券分析师徐曼看来,针对海绵城市领域,可以把握园林、生态修复,管道及渗水材料,市政工程及污水处理,以及水文灾害监测等4个领域的投资机会。(每日经济新闻)
新闻三: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至3.21万亿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2051.62亿美元,较上月增长134.26亿美元。SDR计值的外储余额也出现正增长。这是央行发布SDR计值的储备资产数据后,二者首次朝着相同方向变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表示,外储余额增长一是因为外汇市场供求形势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恶化,人民币价格虽然贬值了,但是量并不低;二是估值正效应影响,外汇储备投资股票、债券等产生的收益大于美元走强带来的汇率折算损失;三是资本流出压力缓解,随着汇率机制的透明度提高,英国脱欧公投未造成市场恐慌和美元买盘的集中涌现。
“6月外汇市场延续了5月量价走向分离的现象。”招商证券(17.360, -0.10, -0.57%)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外汇市场的价格即汇率在发挥调节作用,推动市场自身实现平衡。过去“价不变量变”,是央行在外汇市场大笔买卖造成的;现在“价变量平稳”,则是市场力量的显现。
谢亚轩表示,此外,还有可能因银行渠道之外的资金流入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今年以来,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增持我国债券,也是正贡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7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857,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63个基点,创下了自2010年11月3日以来新低。与此同时,在离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也跌至5年来的新低,并上演了激烈的多空厮杀。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2.08%,收于6.6312;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贬值2.25%,收于6.6433。下半年刚启,人民币对美元继续走弱。
专家指出,时下,央行与市场沟通的能力大幅提高,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日益完善,有效地稳定了市场预期。在英国脱欧公投后,央行主动发表公告与市场沟通,称已做好应对预案。央行还强调,人民币汇改将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并重申人民币汇率仍在按照“前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既有机制正常运行,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市场预期平稳。
目前,中国央行手中有两大汇率调节工具,包括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指数。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承压性整体较好。
专家还表示,市场的涨落并不能改变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总体趋势,因为决定汇率基本趋势的仍是经济基本面。我国经济基本面虽然下行压力较大,但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相比,依然表现较好。如果我国能保持市场稳定,给国内外以信心并营造一个良好预期,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经济参考报)
新闻四:资产证券化将成国企改革突破口 30万亿国资或入股市
国有资产证券化步伐正在加快。记者日前获悉,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在加快布局推进深化国企改革,下一步国资委将扩大十项改革试点范围,将选择3-5家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把诚通集团、中国国新两家企业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同时指导地方国有企业结合改革发展实际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打造一批资本实力厚、产业布局优、运营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并争取在年内试点运营。
通过资本运作推动资产证券化,用好市值管理手段盘活上市公司资源,从而实现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并实现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无疑是2016年国企改革重要内容。国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首先,希望通过改革来发展国有资本专业化运营,同时探索有效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其次,希望通过改革来探索国资委与企业的关系,探索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最后,则是希望通过系列改革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内部改革,探索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机制。
按照目前的定位和安排,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兼具产业经营和资本投资运营职能,投资和开发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性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另一方面,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则专门从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为主要目标,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方式,投资、持有和运营国有股权,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要下功夫推进内部深层次的改革并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上述人士说。据了解,自2014年7月起,国资委已经选择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两家企业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此后2015年,国资委还向诚通集团、中国国新两家企业划转了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并指导企业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工作。
另一方面,地方国资证券化步伐也正在加快。《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目前很多地方都把国企改革作为2016年工作重点,在顶层设计方案的指导下积极酝酿相关细化方案,其中多个省份都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这一改革目标。截至目前,已有20个省市出台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的目标,各地区提出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一般在50%以上。
一位央企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目前资产证券化是国企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重要方式,此前已经有不少国企上市,但大多数仅是一部分资产或产业链中的一环。实际上,和国际一些优秀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地方国企还是央企,资产证券化比例仍然偏低,很多企业可能还不到20%。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13年地方国企资产达55.5万亿元,而资产证券化率总体不到30%,未来几年可能有近10万亿元地方国企资产实现证券化,这将带来大量投资机会。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学以及集体企业的上市公司高达1010家,占到了A股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以上。
财富证券分析师赵欢表示,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把更多优势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其好处是很明显的。可以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透明性,从而使资产易变现、易交易、易监管、易考核,有助于提高国资监管水平,也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功能的发挥。赵欢说,目前多数省份国企证券化率不到30%,提升幅度很大,国有资产证券化未来将提速。
多位专家认为,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能够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本,实现股权多元。作为央企改革升温的一个重要标志,初步估计,未来几年内将有30万亿的国有资产进入股市,由此带来的并购重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做大做强广受市场关注。
“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有赖于多层次资本市场,除了通过资本市场改制上市成为规范的公众公司,国企上市公司以及控股子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构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的国有企业。”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记者。(经济参考报)
新闻五:央企地产整合提速 保利、中航拟重组地产业务
目前,21家被国资委允许从事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中,已有超过半数房企启动内外部重组和并购计划。随着国企整合进一步推进,地产行业将进一步集中。
多次传出并购“绯闻”的保利地产(9.100, 0.00, 0.00%)再次筹划并购。
7月6日晚,保利地产(600048.SH)与中航地产(8.560, 0.00, 0.00%)(000043.SZ)双双发布停牌公告称,保利集团(以下简称“保利”)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中航工业”)筹划关于所属地产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方案,其中可能涉及上市公司的业务资产。
保利地产与中航地产已于7月7日起停牌,并在确定是否进行上述重大事项后,于5个交易日内公告并复牌。
这也是今年以来,继中信中海地产业务重组后,又一次央企间地产业务的整合。
目前,21家被国资委允许从事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中,已有超过半数房企启动内外部重组和并购计划。随着国企整合进一步推进,地产行业将进一步集中。
保利牵手中航
中航工业旗下拥有地产业务的相关平台包括中航地产、中航国际(0161.HK)和天虹商场(11.800, -0.04, -0.34%)(002419.SZ),而保利集团下属地产平台则是保利地产和保利置业(0119.HK)。
中航地产是央企中航工业重要的商业地产平台,公司项目以三四线城市综合体开发为主,并持有一二线城市的投资性不动产。
有券商人士指出,此次整合可能是中航地产的部分地产业务置入保利地产,但中航旗下其它地产业务也可能被整合。
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双方公告,保利地产公告使用的是“收购”中航系地产业务,而中航地产的公告的表述则是重组事项涉及公司的业务资产。
这也是市场人士普遍的看法。尽管同为央企,但中航工业旗下的地产业务与保利地产相比逊色不少。
此次中航工业旗下停牌的地产公司仅有中航地产,根据中航地产2015年年报,其2015年营收55.19亿元,同比下降达11.36%,仅完成年度目标的8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1亿元,同比下降达18.53%。
在55.19亿元的营业收入中,中航地产房地产板块的营业收入约36亿元,占比65%,物业、餐饮等服务业收入18.4亿元,占比约33%,另有近1亿元的建筑业收入,地产板块业务占据了公司营收的大头。
中航地产同时在年报中表示,2016年将力争实现营业收入71亿元,较2015年度的收入55.19亿元增加了28.65%。
根据中航地产最新公告,其2016年第一季度的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约为11.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23%,主要原因是岳阳中航·翡翠湾项目、九江中航城等项目本期结转的收入以及公司物业管理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不过,一季度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1.5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9.70%,中航地产未在公告中说明净利润下降的原因。
截至2016年3月31日,中航地产总资产239.78亿元,共有15个地产项目在开发,总规划建筑面积681.51万平方米,但绝大多数的项目位于三四线城市。15个项目中包含待开发项目7个,待开发建面145.75万平方米。
7月7日晚间,中航地产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公司预计上半年业绩将扭亏为盈,净利润预计为0万元~1000万元。
根据克而瑞地产不久前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中航地产未列入榜单,而保利地产位列排行榜第5。
根据保利地产7月6日公告,公司上半年实现签约面积 821.8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40.55%;签约金额1106.25 亿元,同比增长45.48%。这也是第五家今年上半年销售额破千亿的房企,按照这样的速度,保利地产极有可能在2016年进入“2000亿军团”。
接近保利地产的人士认为,这样的两家规模差距较大的公司由保利地产来对中航地产进行整合,将中航业务并入保利地产版图,是最有可能的方案。中航业务以三四线为主且持有一二线不动产业务,与保利地产有互补之处。
中航地产还有一项主题公园开发运营的优势。浙商证券刘志平指出,中航地产商业地产开发实力出众,股东财力支持,预期异地扩展主题公园项目公司“中航城”品牌特点鲜明,开业即成为当地地标,公司具备主题乐园的开发运营能力。
保利地产和中航地产相关人士均表示,相关事宜还在讨论中,目前不方便透露任何信息。
保利坎坷并购路
央企整合仅仅是行业的一个缩影,在并购之路上,保利地产此前多次尝试未果。
去年6月,上置集团和保利地产发布公告,保利地产或其全资附属公司拟以0.25港元每股的价格现金认购上置集团新发股份,停牌时的上置集团收市价为0.87港元/股,股价折让逾七成。
在股份认购完成后,保利地产或其全资附属公司将成为上置集团持股30%以上的单一最大股东。
然而就在两个月后,这项收购因双方未能就认购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而和平“分手”。至于“分手”的原因,保利地产相关高层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表示,“我们去年对上置的收购已经公告了,最后发现风险太大,因为他的货源铺得太多了,所以我们就放弃了。”
此后,保利多次传出并购“绯闻”,首当其冲的是同属保利集团旗下的保利置业。在香港上市的保利置业与保利地产近年来越来越多地面临同业竞争问题。
在高盛高华证券分析师王逸看来,由于保利置业交易规模较小、估值较低、杠杆率较高且管理层对并购的态度较为开放,其被并购的可能性较高。
不过截至目前,保利地产与保利置业的并购还未有明确的说法和方案。
而后又有消息传出,保利地产有可能接收中粮集团地产业务。有接近中粮人士表示,中粮要集中精力做主业,“放弃地产业务也不是不可能。”
与中信类似,中粮拥有中粮地产、中粮置业两家地产平台,但营收和规模并不是很大,而保利拥有足够的资本实力进行并购。
但该项并购重组事宜并未如市场人士所预料的那样推出,反而率先与中航地产公告将进行业务整合。
这一事件或表明,保利地产可以整合的资产或许比想象中更多。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在今年的股东会上对保利并购策略的描述是,“十三五是一个企业收购、兼并很好的时期,保利地产做了一些资本运作,也希望进一步优化结构,为十三五期间的收购兼并做好充分的安排。”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琳、杨侃指出,双方的公告标志着继武钢、宝钢停牌重组后,央企整合大风再起,地产央企整合重组将成为未来行业重大趋势。此次中航工业作为21家获得国资委批准的房地产经营资格的企业,也面临整合,更表明行业做大做强的趋势明朗。
王逸则预计,房地产行业将在2016 年四季度-2017 年一季度前后进入放缓阶段,其间,行业龙头将更加活跃地参与整合收购杠杆率较高或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
王逸表示,尽管他研究所覆盖的大部分开发商在品牌、盈利能力和财务实力方面相对较强,可能成为整合者,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在大中城市的业务扩张中苦苦支撑,或者面临着库存持续闲置所带来的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
新闻六:发改委解读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涉地方保护文件尽快清理
发改委解读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涉地方保护文件尽快清理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下一步要组织实施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产业优惠政策并非完全不能出台,虽然两者的着力点和作用方式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
各地鼓励采购本地产品的行为很普遍,有的甚至形成地方保护主义,这样的做法将被规范。
7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已经于7月1日在省级部门正式实施,2017年起县市政府及各个部门要在省级政府指导下全面推开。
该意见的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规范政府相关行为,防止出台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措施,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该意见提出了两条兜底性条款,一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制定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政策措施。二是不得违反《反垄断法》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
胡祖才指出,下一步要组织实施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使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者,包括制定产业政策的相关部门,增强对竞争政策的理解。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自觉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的工作,使两者能够很好地协调和融合。
地方保护割裂市场
长期以来,各地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采取了多重措施来促进当地品牌产品在本地销售。
某省工信委2015年发布《鼓励优先采购本省主要工业产品政策实施细则》指出,对于采购钢铁、机电类等本省商品,达到一定数量的,按照销售额给予2%补助,购买方累计最高补助不超过200万元。
某地工信委发布关于2015年汽车消费月活动购车奖励实施方案提出,在一定时间内,购买本地企业生产的指定车型整车和专用车的消费者(包括单位和个人),均可获得政府奖励。购买车辆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政府奖励2000元;购买车辆价格不足10万元的,奖励1500元。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认为,各地实施保护主义,鼓励地方政府和消费者买本地产品的行为由来已久,这给中国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内被分割成若干个市场,不只是政府采购,集团采购(出租车)都有限制性情况存在。有的地方表面上找不到地方保护主义文件,实际上背后涉及到上牌照问题。
“像电动车比亚迪(62.850, 0.92, 1.49%)做得较好,但是产品却在很多城市进不去,有的地方要求除非比亚迪在当地建厂,否则不让进。这在整体上伤害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无法实现优胜劣汰。”贾新光说。
对此,上述意见指出,尽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建立。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企业垄断,以及违法给予优惠政策或减损市场主体利益等,这些不符合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
胡祖才指出,下一步各地要自我审查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政策制定机关在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自我审查,没有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的不得出台。同时,强化外部监督,保障公平竞争审查的效果。
上述意见指出,各地要严格对照审查标准进行自我审查。经审查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可以实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应当不予出台,或调整至符合相关要求后出台。没有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的,不得出台。制定政策措施及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或者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不影响产业优惠政策
上述意见要求各地进行促进公平竞争的审查设定了具体标准和要求。
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方面,不得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和退出条件;公布特许经营权目录清单,且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不得设置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或者事前备案程序;不得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设置审批程序。
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标准方面,不得对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实行歧视性价格和歧视性补贴政策;不得限制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或者阻碍本地商品运出、服务输出;不得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活动;不得排斥、限制或者强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不得对外地经营者在本地的投资或者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歧视性待遇,侵害其合法权益。
在影响生产经营成本标准方面,不得违法给予特定经营者优惠政策;不得违法免除特定经营者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不得在法律规定之外要求经营者提供或者扣留经营者各类保证金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产业优惠政策就完全不能出台。
胡祖才指出,竞争政策主要是着眼于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产业政策实际是着眼于弥补市场的缺陷,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虽然两者的着力点和作用方式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定位就要协调产业政策,它们之间要进行很好地沟通协调,使二者的政策能够形成合力。
胡祖才指出,地方要对市场主体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暴露比较集中、影响比较突出的文件内容要尽快废止。有些政策有历史原因,要设置过渡期,比如对于以合同形式对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的,如果中止执行的话会带来重大影响,要设置过渡期,留出必要的缓冲空间。
中国汽车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志勇指出,关键问题是有很多隐形的地方保护主义,如果查文件一般查不出来。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目前国家对多个城市实施了补贴政策,各地再增加补贴,这就产生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土壤。如果全国都给补贴,地方保护主义的动力要小一些。
贾新光认为,对于隐形的地方保护主义,最好是企业举报,另外发挥中央巡视组的作用,对于举报进行查处,否则查处地方妨害公平竞争的行为会打折扣。(21世纪经济报道)
新闻七:稳汇率再出重拳:境外机构远期售汇需缴20%风险准备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实际上是引入了托宾税的一种——无息风险准备金,其原理就是增加金融交易环节的成本,起到遏制和打击投机的作用。]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日前发布通知称,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外与客户开展远期卖汇业务产生的头寸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后,需缴纳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实际上是引入了托宾税的一种——无息风险准备金,其原理就是增加金融交易环节的成本,起到遏制和打击投机的作用。
受到英国脱欧公投的影响,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贬值压力再次来袭,在这个关口,一些境外资金通过境内外市场的联动,特别是通过境外市场做空人民币。从这个角度而言,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对抑制和防范短期资本的流动和投机,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这或许是一项临时性的措施,针对的是短期套利资金,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大开放并不矛盾。而中国银行间市场开放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如何管理境外投资者,尤其是资金流进流出的宏观审慎措施。
稳定汇率预期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购售业务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要求,自2016年8月15日起,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外与其客户开展远期卖汇业务产生的头寸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后,按月对其上一月平盘额交纳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为20%,准备金利率为零。
外汇风险准备金存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立的专用账户。外汇风险准备金冻结期为1年。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实际上是引入了托宾税的一种——无息风险准备金,托宾税的原理就是增加金融交易环节的成本,起到遏制和打击投机的作用。
丁志杰称,受到英国脱欧公投的影响,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贬值压力再次来袭,在这个关口,一些境外资金通过境内外市场的联动,特别是通过境外市场,在境外建立人民币空头,这也是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的一个因素。从这个角度而言,《通知》对抑制和防范短期资本的流动和投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去年8月11日新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主流预期一直偏弱、偏悲观,也因此引来了大量的跨境资金流出,外汇储备减少。去年央行宣布,将从10月15日起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
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仅有即期的供求,还有远期的供求。当市场存在人民币继续贬值的预期,为了锁定未来购汇的成本,企业或个人提前买入外汇,跟银行做远期购汇,银行签订远期合约之后,在即期市场提前买入外汇,加大了即期市场外汇供求失衡的压力。因此,远期的供求更能体现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预期。
因此,当时对境内金融机构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规定被认为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一记重拳。
而此次针对境外金融机构的《通知》,“实际上是针对在境外做了零售业务,然后到境内银行间市场进行平盘的外汇交易。”丁志杰告诉本报记者。
招商银行(17.490, -0.02, -0.11%)总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这可以理解为是外汇宏观审慎管理的进一步延伸,监管层一方面允许汇率做更大的浮动,另一方面在加强外汇监管,有放有收,避免资金变相外逃。
不影响中长期投资
不过,目前我国正在加速向境外开放银行间市场。此次通过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提高了交易成本,会不会影响境外资金进入银行间市场的积极性?
为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推动市场对外开放,去年12月底,人民银行宣布,延长外汇交易时间并进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体。在此之前,央行已经对境外的央行类机构开放了银行间汇市。
根据央行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经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申请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后,可以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易系统参与全部挂牌的交易品种。
丁志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通知》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次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主要是针对那些进入银行间汇市的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而不是境外的央行类机构。因此,和此前央行的表态并不矛盾。
丁志杰表示,《通知》的执行必然会对境外资金进入银行间汇市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资金量上,但更重要的是资金的结构。对短期的影响会更大,因为存款准备金一交就是一年,这意味着期限越短,成本越高,但是对中长期的投资不会带来影响。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宏观研究员赵庆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这种手段是临时性的措施,目前看来很有必要性。因为现在外汇市场确实存在着一些对人民币更悲观的投机力量,汇率的过度波动,无论对金融市场,还是对实体经济,都没有太大好处。
“反而,如果汇率稳定,对外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央行类机构的投资是有好处的,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回报。此外,即便是在汇率完全自由的发达市场,也会在关键时刻出台一些维稳的干预措施。而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相对而言还不够成熟,这样的手段显得更有必要。”赵庆明说。(第一财经日报)
新闻八:6月外储意外转升:境外机构可能正入场买入人民币
尽管6月末以来英国脱欧公投引发了人民币小幅贬值,但并未导致6月份的中国外储数据恶化。中国央行7日发布数据,6月外汇储备32051.62亿美元,较上月增加134.26亿美元,重新站上3.2万亿美元关口。
分析人士认为,外汇储备增加主要原因是国内资本流出压力缓解,和去年“8·11”以及今年年初的情况不同,此轮小幅贬值暂未引起基本面和市场情绪的变化。
还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出于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要进入外汇市场,购入人民币,带来外储增加。
资本外流缓解外储再上3.2万亿美元
7月7日,中国央行发布最新数据,6月外汇储备32051.62亿美元,较上月的31917.36亿增加134.26亿美元。今年3月开始,外储扭转了持续减少的局面,连续两个月增加,5月掉头下降后,6月再度增加。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6月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还是因为国内资本外流形势明显缓解,加之目前国内严格的结售汇实需管理,企业购汇受到较大约束。在个人市场不爆发集中购汇的情况下,保持比较稳定的结售汇格局很正常。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英国脱欧公投发生在6月23日,人民币的快速小幅贬值从6月下旬才开始,很多企业和个人仍然在观望,不能确定这轮贬值是否会变成长期趋势,所以短期内未必会刺激大规模的购汇反应。不过,韩会师认为,若人民币进一步贬值,这种观望或许会逐渐转化为贬值预期,有可能在7月刺激结售汇逆差扩张,同时给7月外储带来一定的压力,对此要保持警惕。
今年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月下跌,尤其是6月24日英国公投结果意外宣布脱欧,人民币对美元至7月6日中午12点已累计下跌接近1.7%。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张瑜称,此次贬值与去年“8·11”和今年年初两次贬值的最大不同在于,基本面并未同步恶化。从结售汇来看,结售汇差额持续缩窄;5月银行结汇明显上升体现私人部门持汇等涨的情绪有所缓解,结售汇差额缩窄,出口结汇率与进口售汇率背离缩窄。
国家外汇管理局不久前公布,2016年5月银行结售汇逆差125亿美元,环比下降47%,日均逆差连续5个月下降,跨境资本流动形势连续第5个月改善,好于市场预期。
招商证券(17.420, -0.04, -0.23%)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出于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要进入外汇市场,购入了人民币,带来外储增加。
此外,汇率计值因素贡献100亿美元左右。6月,日元升值6.7%,欧元对美元贬值0.2%,多币种结构的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货币汇兑折算因素为6月外储正贡献约100亿美元。
稳定预期很关键
外汇储备的增减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跨境资金的流动,而资金流向取决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如专家所言,很多市场主体对这一轮贬值仍处于观望,但这种观望或许会进一步加剧贬值预期。
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再次强调,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7月6日发布通知称,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境外金融机构远期购汇需缴纳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这被认为是抑制境外短期做空人民币的一个有力手段,也体现出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决心。
张瑜表示,长期来看,国内经济高增速、进出口贸易大顺差、中美利差尚为正等背景下,人民币并没有长期贬值的基础,没有必要过度悲观,要平常心看待人民币的加大波动,这是汇率形成机制更为市场化的表现。
谢亚轩称,需要重视境外机构投资者配置人民币的力量,该因素有望在下半年不断发酵。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以及外汇和债券市场开放政策的推进,将带来国外长期投资者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对中国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第一财经日报)
新闻九:楼市空间新格局:特大城市高房价倒逼大都会圈规划加速
我国楼市发展空间格局正悄然改变。国土部6月23日发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大幅调低2020年前京津沪耕地保有量。北京从21.5万公顷调至11.1万公顷,天津从43.7万公顷调至24.9万公顷,上海从33.4万公顷调至18.8万公顷。平均调减幅度达23.3%,调整分别为京津及沪释放1000平方公里和600平方公里城市用地。这是近年来中央对特大城市“减量发展”、“划定边界”刚性约束的重大调整。
与此同时,为更好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城市群规划开始向更大空间范围的大都会区规划转变。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及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建议,首提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世界级城市群,在中西部建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及一批省内城市群,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今年以来,“十三五”城市群大修编渐次展开,最大看点是打造由“世界级中心-区域中心-省级中心-一般城市”组成的大都会圈,如京津冀都市圈涵盖环渤海、山东内陆部分城市;3月底发布的成渝城市群规划,包含重庆和四川全境,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6月初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纳入以合肥为区域中心的皖江城市群;深莞惠都市圈则向包含广佛、中山和河源在内的珠三角大都会圈发展。
由城市群到大都会圈,标志我国城市化进入“下半场”,是城镇化率达到50%,人口和资源在空间上重构的必然结果。过去10多年,人口向东部三大都市圈迁徙的趋势非常突出。目前,我国2.6亿转移人口中的50%(约1亿)集中在东部区域,京沪穗深四大城就吸收了近5000万外来人口。截至去年底,三大都市圈集中了我国城市人口的55%、GDP的42.1%、进出口的60%、利用外资的90%,京沪穗深四大机场占了全国机场吞吐量的35.2%。
按联合国预测,未来10年我国还会有1.7亿人口流入城市,随着二三线城市制造业去产能,这些人口必会流入生产效率最高、以服务业为主的三大都会圈。美国1950年的十大城市,50年后的2000年,只有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三大都会圈中心城市人口在增长。
轨道交通是大都会圈规划的“先导”。依据国务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将打造“八纵八横”铁路网,取代2008年版铁路网规划的“四纵四横”。按最新规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铁路网将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建立以城际客运为主、“零距离”换乘为导向、与地铁等其他交通工具“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相邻大中城市间1至4小时、城市群内0.5至2小时的交通圈。
特大城市高房价和“去库存”实践,倒逼大都会圈规划加速。为支持经济转型和缓解系统性风险、债务压力所推行的宽松操作,一如既往推高一线楼市热潮。人口、资源过度向一线城市集中带来了庞大刚需、投资需求,过去10年扬汤止沸的“10年9调”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但同时,旨在缓解特大城市“承载力”,促进区域平衡,通过压缩特大城市供地,人口、产业向内地二三线城市转移的战略不仅是一厢情愿,而且带来了内地房地产过剩,因此,“去库存”须全面反思。
一边是特大城市行政限制不断加码,但流动人口还是“削尖脑袋”往里挤,另一边是内地城市优惠多多,却无法成为就业和购房首选。所以,要反思的不是城镇化红利,而是城市化布局。一线城市“豪宅化”,无地可供、地王频现、超高的旧改成本无可推责,但无法打破行政壁垒,将资源疏解到周边受辐射区域才是根本。
轨道交通时代的到来,在疏导人口和资源上具有超高效率。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再造,就是大都会圈化。目前,上海地铁11号线已通往苏州、北京6号线和平谷线将通往河北、深圳8号线将通往东莞。三大都会圈中长期轨道交通规划基本遵循向外开拓的思路,并与高铁形成密集路网。由此,都会圈内首位城市耕地保护成了壁垒,耕地保护开始全国一盘棋。
东京市的地域面积约为上海的三分之一,人口约1300万,而1.3万平方公里的东京圈相当于两个上海,人口近4000万。如此密度,但并不拥挤,大都会圈功不可没。东京和香港,轨道对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都在90%以上,而京沪穗深分别是42%、51%、47%、28%。轨道交通路网密度不够,加上行政壁垒,资源不得不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这是“城市病”的罪魁祸首。因而,城市群空间扩容、首位城市调减耕地,城际铁路网和地铁纵横交错、无缝对接,是顺应城市化规律、迎接大都会圈时代的必然选择。
京津沪大幅调减耕地是大都会圈建设的第一步。随土地用途调整和轨道交通密度增加,高附加值城市空间范围扩大,大都会圈将吸附更多人口和资源,城市集聚效应还将进一步提升。这将极大降低城镇化成本。(上海证券报)
新闻十:上半年票房大战尘埃落定 光线传媒拔得头筹
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大战尘埃落定,光线传媒凭借《美人鱼》,成为已上市影视公司中的大赢家。纵观整个电影票房市场,在一季度的“井喷”反衬之下,二季度的“低迷”略显意外,进而拖累1至6月总体票房增速出现放缓。不过,随着暑期档的来临,各家公司摩拳擦掌,下半年的票房“牛市”持续或可期待。
光线传媒成上半年大赢家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国电影票房实现245.82亿元,相较2015年上半年的203.63亿元,同比增长20.72%。另外,上半年实现排场3458万场,观影人次7.23亿人。
虽然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保持增长,但其20.72%的增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48%,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上半年票房成绩在一二季度出现了“断层”现象。今年一季度票房产出144.93亿,相较去年同期的96.63亿大幅增长近50%,多项票房纪录被打破,包括最高单日票房、最高单周票房、最高单月票房、最高情人节票房等。而这离不开单部影片的强势发力,一季度共有17部电影票房过亿,其中国产片有8部,《美人鱼》更是以33.9亿元的成绩登上内地票房榜首。
一季度的“井喷”之势无形中给二季度带来压力。由于处于传统的票房淡季,在一季度仅用54天就突破的百亿票房成绩,在二季度却用了近3个月时间方才完成。数据显示,二季度票房约100.89亿元,同比下降5.2%,环比下降30.4%。
事实上,二季度电影票房的相对“惨淡”并不难理解。从上映电影数量上看,对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水平,二季度新片数量有所减少,当季票房前三甲分别是《魔兽》(14.7亿元)、《美国队长3》(12.4 亿元)、《奇幻森林》(9.8亿元),均为进口电影,优质国产片有所欠缺。从市场角度看,随着电影《叶问3》票房造假风波的扩大,监管部门亦加大整顿力度,以增强票房透明度;而院线、影院方面则对“偷票房”三个字心有余悸,票房注水行为被明令禁止,或多或少对部分影片票房带来影响。
有研究分析显示,2016年4月、5月电影市场量价齐跌,观影人次和平均票价齐跌导致整体电影票房的下滑。据分析,对比去年出现的《速度与激情7》等大片,今年二季度的影片在大内容、大制作上显得略有匮乏。同时,在前述提及的票房造假事件的影响下,虚假票房现象得到遏制,票房泡沫被挤出。
就单部影片而言,在上半年的十大卖座电影中,既有《美人鱼》、《澳门风云3》等国产片,更多的则是《魔兽》、《美国队长3》等进口电影,一众影视厂商借之赚得盆满钵满。其中,排名第一的《美人鱼》由光线传媒、新文化(23.530, -0.13, -0.55%)、龙腾影视等分享;排在第三的《魔兽》则有华谊兄弟(13.620, -0.08, -0.58%)、万达院线参与票房分成;排名第五的是《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背后则隐现三七互娱(星皓影业合作方)、当代东方(微影时代合作方);第六名《澳门风云3》则是由博纳影业参与出品。
在已上市的影视企业中,光线传媒凭借《美人鱼》等影片的超高票房红利,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151.3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3亿元,同比增长近44倍;加之4月上映的《火锅英雄》(票房排名21)为公司带来3.7亿票房,其堪称上半年票房大赢家。再看华谊兄弟,排名18位的《老炮儿》为其带来了4.33亿票房,而其参与投资的《魔兽》虽然目前已在中国取得14.7亿元的票房,但北美票房遭遇滑铁卢,可能影响其收益。此外,当代东方、三七互娱等通过与微影时代、星皓影业等公司的合作,在电影产业的布局上坐享其成。以当代东方为例,其参与投资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排名11)实现票房7.87亿元。
暑期档开启下半年票房大战
随着暑假的来临,暑期档票房大战拉开帷幕:在大荧屏上,这是喜剧片、动作片、文艺片之间的竞争;在娱乐圈内,这是当红艺人、编剧导演之间的资源之战;在资本层面,这是一场支撑整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资本力量的角逐。
眼见去年同期上映的《捉妖记》大获成功,各家公司自然也对能否收获新的暑期档黑马电影抱有期待。数据显示,去年7月份国内电影票房实现约55亿元,有26天单日票房过亿,创下单月票房纪录。在此背景下,今年的暑期档(7月、8月)内,共有83部影片将与观众见面。其中,7月15日、8月12日分别有10部、9部影片定档。
排片阵容显示,针对该档期内的重要群体——学生观众,上市影视公司纷纷推出了动漫电影。其中,光线传媒的《大鱼海棠》和华谊兄弟的《摇滚藏獒》将从今日起同台比拼;北京文化(23.520, 0.00, 0.00%)则推出了《天生我刺》。青春故事片方面,华策影视(15.470, -0.01,-0.06%)推出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天神娱乐(81.010, -0.10, -0.12%)旗下儒意影业出品的《致青春2》、三七互娱合作方星皓影业推出的《泡沫之夏》,将角逐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此外,唐德影视(70.530, -1.46, -2.03%)的《绝地逃亡》、游族网络的《三体》、乐视网(52.300, 0.00, 0.00%)相关方乐视影业的《盗墓笔记》等影片也值得期待。
可以看出,在暑期档中,动画电影占了半壁江山,背后实则是资本力量的驱动。去年的《大圣归来》一举揽下近10亿票房,成为国产动画电影中的票房黑马。自此以后,动画电影及由其延伸的动漫产业甚至泛娱乐产业成为投资新风口。除了传统影企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积极加码外,奥飞娱乐、长城动漫(13.220,0.00, 0.00%)、凯撒股份(22.610, -0.04,-0.18%)、美盛文化(34.100, -0.12, -0.35%)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纷纷进行相关布局。而投资方们看中的不仅仅是由单部动画片所带来的票房收入,而是围绕动漫IP自上而下产生的一系列衍生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传统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今年的暑期档内出现了多部进口电影,如当前正在热映的《忍者神龟2》、《惊天魔盗团2》等,接下来还有《泰山归来》、《红色警戒999》、《爱宠大机密》等,均将在暑期市场争抢一杯羹。
可以预期的是,暑期档在推高观影人气的同时,有望令二季度陷入低谷的票房重新回归“牛市”的节奏。(上海证券报)
财牛网专业的财经资讯平台 广告业务QQ 204793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