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川报观察 2016-07-10 16:32:55
传统媒体和媒体人的未来在哪里?对话时评家鄢烈山、新闻人唐建光 文/黄微 Jamina 近日,我们不断听到传统媒体从业者改行去种菜、养猪、开餐馆的消息。新闻人这个群体面临巨大变革。传统媒体和媒体人的未来在哪里?川报观察特约作者黄微就此对话时评家鄢烈山、新闻人唐建光,探询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 (鄢烈山先生) (唐建光先生) 纸媒注定衰落,党报党刊受冲击较小 问:新闻媒体的死活与一般的人有无关系? 鄢烈山:当然有很大关系,媒体是社会公器,怎么会没有关系呢?只是很多人感觉不到。 问:有人说“珍爱生命,远离新闻”,因为做记者的,常年辛苦焦虑、没有归属感等,是吗? 鄢烈山:我觉得不是这样啊,至少我身边的有新闻理想的记者没有这种感觉,他们很有成就感。 问:现在的报纸越来越不好卖了。请问,纸媒必定衰落甚至消亡吗? 鄢烈山: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要把三点搞清楚:第一、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短期、近期的状况;第二、是世界的大背景和中国的特殊环境;第三、纸媒不能一概而论。一类是党委机关报,公费订阅为主;一类是市场化媒体,个人订阅为主。 至于媒体发展无纸化的大趋势,就像用电脑,无纸化一定会代替纸张书写一样的。当然还要分长、中、短期,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情况不一样,它有一个过程。比如台湾地区、比如日本,这么多年纸媒订阅量也在下降,但是下降得比较慢,因为他们已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不会一下转到手机。美国的电子化快速发展,导致纸媒迅速衰落。 问:在中国大陆,以公费订阅为主的报纸,和市场化的报纸有很大的区别吗?它们会不会消亡呢? 鄢烈山:有非常大的区别。各地的党委机关报大多是以公费订阅为主,个人订户较少,发行量比较稳定,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受到的冲击较小。 上个世纪末开始,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媒体非常兴旺,他们销量很大,订阅量也很大。而现在,市场化的纸媒迅速衰落,机关报成了主流。 市场化报纸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问:市场化报纸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化的冲击吗? 鄢烈山:这个不是最主要原因。如果市场化的媒体没有新的东西,不能比公费订阅的媒体、不能比央视等媒体提供更多的信息,那么为什么我会掏钱买你的呢?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导致各种市场化媒体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激烈竞争的状态下,要求市场化媒体要拿出独特的、独家的报道,独家的观点,卖新闻真相、卖观点,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就面临崩溃。 唐建光:相对于电子媒体而言,纸媒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媒体。其成本很高、时效性低、容量有限等等。而电子媒体的形式是快捷、低成本和无限容量。因此,纸质媒体和其他传统媒体被电子媒体所取代是必然的。媒体人逃脱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本身的衰落 问:现在鼓励媒体人创业吗?看到越来越多的记者去种菜、养猪、开餐馆……但那些年长的、留守的媒体人,能成功转型吗? 鄢烈山:没有人鼓励媒体人另行创业。逃离新闻的媒体人有三种:被报社裁员没法呆下去的;在新媒体中积累了资本自己去创业的;再者,报纸缩版了,搞多种经营的。
也许有人在媒体中待不下去,那他就可以转到大公司里去,做媒体公关、搞策划;到了企业,为当事人服务,也挺好的。我相信,无论他们是否转型成功,很多优秀媒体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不放弃底线,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努力着。 唐建光:我们所说的媒体人逃脱传统媒体,并不是说媒体人的转型,而是传统媒体本身的衰落。它容纳不了这么多人了,因此会大幅度的进行裁员或者自动脱离。在这个意义上,和其他行业的衰落所导致的裁员和就业减少是没有差别的。 当然,一些相对来说比较能干、比较敏锐、比较有能力的媒体人,他自己先看到了这种趋势,他会比较主动地投身于其他的更多机会,包括做新媒体、做公关、做广告,或做其他的自由职业。除了少数人可能在媒体中完成媒体转型之外,大多数人其实是在传统媒体衰落过程中的一种主动逃离。 问:每次发生重大事件,基本上都是媒体人冲锋陷阵获取第一手资料。有没有人因为媒体人的离去,产生不舍呢? 鄢烈山:主语是谁?谁对谁不舍?那些有新闻理想被迫离开传统媒体的人,是他们自己不舍,别人有没有不舍,我就不知道了。报社的领导不一定不舍,要去就去吧;老百姓大部分是没有感觉的,还很容易骂记者。其实记者中有好有坏,他没有分析。 高成本的传统媒体,都面临衰落 问:有人提议“纸媒应该被公益企业包养起来,因为社会需要纸媒”。企业怎样包养?被包养的新闻有公允价值吗? 鄢烈山:自娱自乐可以啊,那它就不是社会公器了。 唐建光:未来无论是公益性还是被包养,都肯定会出现。但是,都不可能弥补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行之有效的一种规则和专业水平。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无解的,也可能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很大的困扰。 问:除了纸媒,哪些还是传统媒体,它们的命运如何呢? 唐建光:广义的传统媒体,不仅包括纸质的报纸或者是杂志,也包括以传统方式运营的电台和电视台。虽然它们也是电子媒体,但是,其生产模式仍然是传统的,也是靠专业的编辑、按照固定的时间、以一种高成本的生产方式来完成的,所以它和未来的网络媒体相比,也是会衰落的。 传统媒体衰落的另一端,是信息供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来我们是靠专业的媒体人记者、编辑等,来完成媒体的生产和分发。而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每个人都可以提供信息源。事实上,除官方垄断的信息以外,目前重大的经济事件、社会事件,它首发的信息源,以及快速地跟进和解读的,都是自媒体。而传统媒体也只是在特定的一些渠道,比如官方的信息、垄断的信息、权威的信息这些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总体来说,我们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于自媒体和个人的媒体源。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还没找到能保持新闻水准的方法 问:如今独家新闻很多不是由职业记者首发,而是由自媒体人和各种当事人所生成。那么社会需要职业新闻人、还是段子手? 鄢烈山:当然需要职业新闻人!当初朱镕基挥毫为《焦点访谈》写下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就很好。 唐建光:国外媒体,比如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在转型过程中由于它们的知识产权有法制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它的专业性,所以就比较顺利地转型为电子媒体。但是在中国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导致按照传统生产方式,无法获得相应收益。因此,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在新媒体时代,能保持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的这种专业、严肃和可靠的方法。 问:如果自媒体成了新闻的主要来源,那么怎样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 鄢烈山:如果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即言论自由、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利,包括知情权、新闻与舆论监督权,具体到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得不到尊重和落实,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说到底,自媒体、传统媒体,都只是载体,而内容与权利相连。没有专业新闻工作者,所谓自媒体,不过是喊冤或报料的平台而已。 唐建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虽然是以高成本生产新闻、生产信息,但是它同时伴随的,是一个专业的媒体工作者以及专业的媒体。也就是说,用报纸或者电台、电视台的专业生产方式,对新闻的质量和它的真实性是有一定保证的,至少我们的生产流程和职业道德倾向于这一点。 问:对自媒体的传播没有约束吗? 鄢烈山:约束靠法治,靠媒体市场的相互竞争与自我净化。所谓法治,对公权力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泄露秘密等:对私人领域,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商业秘密。 唐建光:我们未来会面临一个信息的爆炸,会被信息所淹没,但是我们找不到一种方式,去保证所获得信息的真实全面和深度。这是因为自媒体时代,除了在法律上可能有一定约束以外,在职业道德、在公信力等等方面并没有约束。虽然发布快,但是其信息的真实、全面、深度都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比如最近的一些重要信息,武钢的工人分流以及东北的产业衰落,我们需要深度的、权威的、可信的报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信息来支撑我们对重大事件的认知。 所以,面对浑水摸鱼的各种信息,如果单纯靠自己的辨别能力来判断真伪,其难度非常高的。再比如万科事件,一方面,我们还能看得到《财经》《财新》新闻媒体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但是更多的信息,其实来自于其他一些幕后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及时的,有可能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但也有可能是未经验证、缺乏权威性、缺乏可信度、或者是被操纵的。 问:有人调侃说,记者的辛苦,读者不需要关心,读者关心的是内容,不是内容的制造者。在读者寡情的新媒体时代,不如在电脑前喝着茶、聊着天就能整合几篇稿子。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鄢烈山: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观点性的,鲁迅在上海阁子楼里,他写了那么多文章。如果只是写评论,在茶楼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写新闻报道,这是要求非常专业的。我非常佩服我们的调查记者,他们不仅文字功底好,还具有相当强的公关能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他们具有特种兵、侦查兵、间谍一样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比如2016普利策奖的为公众利益服务奖“血汗海鲜踢爆奴隶劳工丑闻”、 突发性新闻报道奖 “圣贝纳迪诺恐怖袭击”等等,这些真正的新闻、报道独家事实的新闻,是你在电脑里拼凑、在茶楼里品茶就写得出来的吗? 建议媒体人看清大势,谋划未来 问:请两位老师谈一下,传统媒体的出路或方向在哪里? 鄢烈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势去矣,只有坦然接受。 唐建光:从长远来看,传统媒体不可能再作为一种产业来持续了。因为它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它作为一个产业会崩塌,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问:请对媒体或对媒体人提点建议,可好? 鄢烈山:无论新旧媒体、无论新旧媒体的工作人员,都要有职业精神、专业态度;坚守良知、不失底线;为寻找真相、提供卓见、谋求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唐建光:传统媒体现在还有一些存量资本包括资源,也包括一部分的人力,那么应趁着这些存量资源还在,就要迅速地把它们投资到新媒体或其它领域,扮演一个新产业的新进入者或者投资者;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可能还有知识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那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优势,迅速找到自己新的出路,无论是从事新的媒体产业还是媒体之外的产业,这些资源优势现在还有可能让他能够去完成个人的转型。这都需要尽快去谋划自己的出路。 【嘉宾简介】 鄢烈山 著名时评家、杂文家。曾荣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迄今已出版《一个人的经典》、《鄢烈山时事评论》、《二狗哲学》(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 鄢烈山杂文自选集)等20余种作品集。 唐建光: 1994年进入媒体,先后任《成都商报》社会新闻部主任与经济新闻部主编,《中国新闻周刊》首席社会记者、时政部主任;2007年任《看历史》杂志主编;2014年创办新历史合作社。
【作者简介】
黄微Jamina 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曾任新华社四川分社《蜀报》“人物”版主编,后相继在《成都商报》、《香港文汇报》任责任编辑,在《读者报》任副总编。(微信公众号“微言耸听”)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违者必究
川报观察官方网址:
扫描或长按关注川报观察微信号(微信号:cbg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