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白山松水,冰雪消融,田野显露出来,2017年开春的种植计划也逐渐提上日程。
在玉米价格波动的大形势下,直面种植结构调整,在改革的阵痛中,很多农民悟明白了一个道理:种什么,得先看看市场;养什么,也要先看看价格;产什么,也要蹚一蹚销路……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吉林省农民市场主体参与意识正逐渐增强。
在转变中求生存——从“雾里看花”到“把脉市场”
变革,像融化的积雪一样,浸润着城乡。
种植品种的销售情况是品种调整的晴雨表。进入3月,也进入备春耕的关键时期。长春市农科院种子销售大厅,吸引了来自邻省的农民朋友,他们和吉林省大批农民一样,仔细挑选品种。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他们2017年更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品种。玉米种子销售商也一直在捕捉农民的备耕节奏:“现在农民朋友集中买种子的时间已经到了。”这位商户接着说,“品种推介方式变化了,不能再像原来那样仅单一推介饲料用玉米,而是要更多地推介可食用玉米品种。”
农民种地,开始主动琢磨销路,仔细算账,把脉市场。看到比自己出售的秋粮高的品种,便会踊跃购买。在梨树县种子销售一条街上,这里的商户都有很多玉米品种,而销售情况受上市秋粮的价格影响很大,农资下摆比往年慢,这直接影响着今年大田种地的节奏。“2016年的秋粮出手的话,一公顷地纯剩3000多元钱。”梨树县白山乡西白山村一社村民曲宝和的脑筋活络,他家的玉米没走市场,而是用于喂养院里的10头猪。靠这样“过腹增值”他能补上旋地、播种、喷农药、收割和雇人的大部分花费。
“2016年家里的1公顷多地收了2万多斤玉米。”村民武淑芳抓紧出售玉米,卖粮款到手后就买农资,并留下租赁机械和雇佣人工的钱。武淑芳告诉记者,这个村的大田大多数依靠散户经营,种地的农民一般岁数较大,加之土质和地理位置原因,调整品种有难度,大部分村民今年还得种玉米。不过,在结构调整中,搞养殖,外出打工,种经济作物……大部分农民主动研究市场,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了。
因地制宜,把脉市场,跟着市场的节拍“起舞”,才有钱赚。
在转变中求发展——从“盲目跟风”到“有章可循”
在农资价格上涨,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要想提高玉米效益,就得在降低成本上开动脑筋,找点子、想办法——这也是部分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悟出的另一心得。
西白山村村民徐连玉家的农机,2017年种地还将派上大用场。原本为拉重东西而置办的农机,一点点组装配套,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不仅不用额外掏钱。在种地上还能比别人省出不少钱。
靠自种玉米养猪的村民曲宝和,也对种玉米很有信心。他觉得种玉米用的农资很充裕,县城里有很多,随时可买。
单一玉米种植户武淑芳心里也有一笔账:如果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儿子,能在春种和秋收时回来帮忙就更好了,这样能少花点雇工费。
科技示范户卢伟,因为成立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植结构调整带动方面显得很从容。卢伟所在的梨树镇八里村,采用农民带地入社,年终分红,风险共担的模式,2016年就进行了结构调整,2017年调整种植大豆、小麦及香瓜等品种。他因建有面粉加工厂,能生产全麦面粉,且有自己的品牌和销路,因此信心满满。
面对技术上的“拦路虎”,农业技术部门和种植能手,主动打破“技术障碍”,让技术“走”进田间地头。梨树县四棵树镇的种植大户杨青云,经营土地300多公顷,采用秸秆全覆盖,每公顷因少投肥而节省的费用有1000多元。他用自己发明的归行机,打出一个播种带,提高地温,能促进玉米早出苗。
向科技和创新要效益,千方百计降成本,在对接市场中,逐渐抢占主动权。
在转变中求突破——从“铁杆庄稼”到“遍地开花”
条条村路,随着地势,伸向远方,引向松林、山脊,引向坡地,小心翼翼地环抱着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
晨起的村民推开屋门,于是鸡鸣鹅唤之声,格外响亮地向远方传送。
原始,不破坏;发展,要适度。广阔的山间,纵横的沟塘,是发展生态美好家园的厚重馈赠。
晨光洒在农安县靠山镇卧牛石村卧牛家庭农场上,吴文举家的2000多只鹅,从2016年起,就在这里安家。“少当家”吴明星告诉记者,农场养的鹅,已经用掉2016年种的玉米,目前要买玉米用做饲料。
玉米饲料远远不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再扩大养殖规模的需要。鸡、鹅产多少枚种蛋,孵化场就要多少,销路不愁,但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以及正准备要上的农家乐项目,都需要农场扩大种植规模。“投资200多万元建的家庭农场,2017年种植玉米,养殖蛋鸡、蛋鹅,2018年要把更多产品推向市场,打开销路后,再扩大经营。”吴明星说,他要在卖完鹅蛋后再卖大鹅肉。目前农场不但拥有种植、养殖基地,还有鱼塘、水田。从“铁杆庄稼”到“生态农业”,市场思维的建立,为这户人家带来不菲的效益。
告别吴家父子,来到农安县小城子镇。在沃野农产品贸易公司的农牧合作社种植基地,记者了解到,徐国强夫妻于2014年投入200多万元,上了加工生产线,带动200多户农民种植食用玉米,每年每户增收1万多元——别人种植玉米不赚钱,他们却带领村民把玉米杂粮卖到东北各大城市,还发往南方各地。利用杂粮生产线,他们除了生产玉米食用品种,还生产膨化食品的原料。
种植活了,也让养殖兴旺起来。原来在南方等地做销售的人员,获知顾客对农村生态鸡有需求,于是2015年起,沃野公司就改变饲料养殖蛋鸡的经营方式,在村庄里散养吃果子、虫、窝瓜、玉米面“笨鸡”。虽然每只鸡仅有1公斤左右的重量,可是每只都卖到100元以上。
梨树县梨树镇东平安村,在30公顷耕地上,遍布着200多栋蔬菜大棚。村民们说他们可以把菜卖给市场的代收人,也可以根据行情自主出售。他们种植豆角、柿子、茄子等蔬菜,从自家地里收获,直接送上蔬菜直送车。行情好的时候,叶菜都是每公斤6元以上。村民田淑荣是为数不多的玉米种植户之一,种玉米目的是给120只羊当饲料。
作为玉米主产区的村民,他们不断在更新产品上下功夫,主动调结构,踩着市场的节拍“起舞”,逐步实现了蔬菜等产品的产销对接,让种植传统大田作物的村民看到了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并引导更多村民迈进市场,增收致富。